第108章(第4/5頁)

顧茵當天就讓人去書局打聽話本子的作者。

書局的人一開始還不樂意,以為顧茵是想挖角,不肯吐露半個字。

但去的是周掌櫃,他為人處世的本事沒話說,先和書局老板攀上了交情,等到對方肯聽他好好說話了,再仔細解釋來意——他不是來挖角的,是來合作的。

若這《雙狐記》改編的話劇賣座,那書局售賣的原作自然也會大賣。

顯然是個雙贏的局面。

加上還有食為天的招牌做保證,書局老板總算是松了口,透露了作者的消息。

當天中午,顧茵就見到了話本子的作者——一個姓蔣的中年書生。

透過書局的人,顧茵才知道這書生不止寫了《雙狐記》,前頭寫了不少本子,都同樣不愁銷路。

這要在現代,那就是個暢銷書作者,應是不差錢的主兒了。

但眼前的書生看著年近四十,卻是面黃肌瘦,身上的書生袍不止洗的發白,還打著補丁。

反正一看就過得很是困苦的模樣。

顧茵請周掌櫃先帶著蔣先生去樓下吃頓飯,而後讓人出去打聽了一番,才知道時下書生撰寫話本,一般都是直接賣給書局。

如蔣先生這樣寫的話本子曲折離奇,本身故事素質過硬,且前頭還寫過其他的暢銷話本的,一本話本子能賣出幾十兩銀子。

但這蔣先生頗有傲氣,他不肯把自己寫的本子完全賣給書局,而算成和書局合作,每賣出一本,他就得一份銀錢。

這種合作模式當然是可行的,在現代的話,蔣先生肯定比一口氣賣斷的掙得多。

但壞就壞在這個時代沒有什麽著作權的說法,相關律法並不完善,他名聲響亮之後,本子賣得好,轉頭就有人照著寫一模一樣的不算,還敢署和他差不多的筆名,讓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來。

加上書局的人一般都推自家買斷的本子,賣的越多,自家掙得越多,對蔣先生這樣執意只肯合作,不肯賣斷的,自然沒那麽熱絡。

所以蔣先生的筆名十分響亮,生活卻不盡如人意。

一通打聽清楚後,蔣先生在周掌櫃的招待下饜足了吃完了一頓大餐。

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蔣先生沒有以自己傲氣的一面示人,不卑不亢地詢問道:“不知道夫人尋我前來所謂何事?”

顧茵便開門見山提出想買他的話本子排成話劇,然後又請蔣先生看了下午場次的《親緣記》,讓他明白話劇是怎樣的東西。

看完那排演精良的之後,蔣先生的態度就越發和善了,很願意和顧茵這邊合作。

兩個都是爽快人,顧茵趁著他去看話劇的工夫就讓人擬好了契書,契書上還是按著蔣先生的分成制,按著戲票收入來分成的。

當然看著蔣先生境況窘迫,顧茵另外設置了一個十兩銀子的保底,也就是就算戲票一張都賣不出去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話劇未能上演,蔣先生也能獲得這份收入,怎麽也夠應付半年嚼用。

這契書對比書局和他簽的優厚的太多了,蔣先生簽下之後,還包攬下了後續的劇本工作。

最後就是新戲的戲服,這次的戲服不能像《親緣記》那樣完全按著時下百姓的裝束直接購買,畢竟主角是妖精,還得專門定做。

顧茵讓人把府裏的繡娘接到了酒樓,讓她們量了小鳳哥他們的尺寸,而後和她們解釋了一下自己要的效果。

繡娘們的本事同樣毋庸置疑,但難就難在話劇是前無古人的,顧茵想要的那種脫離朝代特色、和戲服也完全不一樣的舞台裝,同樣也沒有先例。

這不像寫劇本的時候,顧茵能復刻個《雷雨》劇本給大家做示範——她的畫畫水平還不如武安呢,武安到現在還不會畫人,顧茵就更別提了,畫畫草圖還行,畫服侍顯然是把她難住了。

後頭依舊是蔣先生幫了忙,他早年間是學過畫的,在寫戲本維持生活之前,就是在街邊賣字畫的。

不過蔣先生也說了,他的畫畫水平也很一般,不然當年也不會賣字畫都賺不到糊口的銀錢。

顧茵讓人弄來了筆墨紙硯,讓蔣先生盡管試試。

新戲的事項安排妥當,一二樓的生意有周掌櫃看顧,三樓則由葛珠兒頂著。

顧茵又給自己告了一日的假,她隔天就要去城外看武青意給她贏回來的辣椒田了!

…………

翌日清晨,顧茵和王氏打好招呼,就準備出發了。

王氏笑呵呵的,揮手讓她快去吧。

都沒叮囑她一路平安,出城小心之類的話。

顧茵看著她笑就覺得怪怪的,出了主院沒多久,她看到已經等到二道門前,同樣整裝待發的武青意。

她總算是明白過來。

“你今日又告假?”顧茵腳步輕快地上前,雖然心中歡喜,但還是道:“你不比我在自家酒樓,不好這樣連連告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