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3/4頁)

大勢已去,越是聰明的人越知道趨利避害。

不等用刑,鄒氏一五一十的就把事情全交代了。

擱現代,她這叫從犯專做汙點證人。在古代沒有這個說法,但是轉作證人一樣可以獲得減刑。

王大貴至死也想不到,他精明一生,兜兜轉轉還是敗在了他最看不起的女子手上。

這案子委實駭人聽聞,第二天府城就來人了,說知府大人看到縣太爺呈上去的卷宗了,要把人都帶到府城去審。

平時縣太爺遞上去公函,知府能在一個月內給回復都算是給面子了。

這次動作這麽快,自然是聽說這案子鬧大了,而且其中錯綜復雜的部分都已經理清楚,只差犯人招供畫押和判決結案了,這等於是白送的政績,他自然得上趕著。

於是這案子立刻被移交到府城去,知府主審,縣太爺和關捕頭押解王家一幹涉案人員去協審。

王氏其實還是很想知道後續發展的,但案子不在本地,府城主審的又是王大貴勾結流匪的事,這就和她無甚關系,不能作為原告苦主去聽審了。

顧茵也心系這案子,但確實路途遙遠,她們兩個女子跟著去的話,無形中給關捕頭添麻煩。

而且案子鬧到現在這般,已經不是她們普通百姓能插手的了,最後便決定還留在寒山鎮聽消息。

出發前,關捕頭特地來了一趟,讓他們別擔心,說這案子必然會審出個結果來。

他是公家人,比顧茵她們都懂裏頭的道道,這話也等於給她們吃了個定心丸。

翌日一早,王家一幹人等被押解出了寒山鎮。

天不亮百姓們都等在城門口看熱鬧了,爛菜葉子、臭雞蛋不要錢似的往王家兩對老夫妻身上砸,還有提著泔水桶去的,都提桶準備潑過去了,看到旁邊的關捕頭和縣太爺,又連忙停了手。

這個時候顧茵和王氏也起身了,起身才發現顧野不在家。

想著這孩子多半是看熱鬧去了,婆媳倆也沒多想,照常幹活擺攤。

如今碼頭上又恢復了從前的模樣,只顧茵和王氏一家“文老太爺粥”,生意不只是恢復了從前火爆的程度,而是更上了一層樓。

和人一打聽,外頭人聽說了寒山鎮發生了一件大案,但又不知就裏,以訛傳訛,不過幾天就已經傳成這“文老太爺粥”太過美味,惹起了同行嫉妒,不惜雇兇殺人的模樣。

都不惜雇兇殺人了,想想這得好吃到什麽地步吧!

連不重口腹之欲的人都想著嘗嘗這大名鼎鼎、差點惹出人命大案的“文老太爺粥”。

這傳言實在是傳得歪過了頭,顧茵和人辟謠了,但人家不聽啊,只當她是被嚇壞了,不想再惹事兒。

還有仗義的人勸道:“小娘子別怕,那賊人不是被人鎖去了嘛!往後要是再有別家害你,我們都站在你這邊!”

“就是,前頭差點被那些魚目混珠的贗品騙了去,這次之後都認準你家啦!”

到後來,顧茵也解釋不動了。

之前顧茵熬的粥還能賣到中午,現在是連半個早市都撐不過。

而且前頭只是粥賣得好,包子和餛飩賣的少,現在激起了大家對她家的好奇和同情心,都搶著照顧她的生意。

中午晌包子和餛飩都賣完了,攤子上什麽都沒有了,還有人問王氏桌椅板凳賣不賣的。

“不賣不賣!”王氏把家夥什都牢牢護住,逃也似的帶著顧茵收攤了。

到了家裏,王氏擦著汗道:“這些人也忒熱情了,真把我們當成因為手藝差點被人害了的苦主。希望知縣大老爺快點把案子審清楚,還咱家一個公道,也解了這誤會。”

下午晌婆媳倆各自歇息,傍晚前武安下學回來,王氏起身做了夕食。

然後等到天色完全黑了,顧野還沒回家,兩人不約而同念叨一句這孩子又不知道去哪裏野了,很習慣地單獨留出他的飯食。各自吃過後,武安回屋睡覺,王氏陪著顧茵坐在堂屋裏等他。

這一等,就等到了半夜。

兩人是真的急了,只能去敲門求助隔壁的李捕頭。

李捕頭帶著她們找了半晚上,一直到天亮都沒找到人影兒。

天亮前顧茵和王氏急得都要去報官了——縣太爺雖然不在,但縣衙裏有主簿和師爺坐鎮,也是能受理案件的。

一個跟著關捕頭去府城的捕快回來緇衣巷報信了,說他們出發之後半天才發現顧野一直跟著他們,關捕頭想讓人把他帶回寒山鎮,那孩子開口便是“不走,我代我奶來的!”。

關捕頭想著一般人也制不住他,別半路上又把他弄丟了,而自己又分身乏術能把他送回去,幹脆就帶著他去了,只讓人立刻送口信回來。

顧茵和王氏吊著的一顆心這才落回了肚子裏。

…………

王家的案子如期在府城開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