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馬服

在這個時代活得越久,對一些事情,趙括看的也就越是清楚。

都說是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真的是一點不錯。各國都並非沒有能人,如今在中山,趙嘉身邊也有人在為他出謀劃策,做出正確的戰略部署,可是在大勢面前,這些都失去了作用。趙括不只是一位簡單的將軍,更多時候,他還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學者,在與中山交戰的過程之中,他又總結出了一些東西。

也不能說這些是他所總結的,只是結合自己前世的記憶,對於一些事情,他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已。而讓他感觸頗深的,卻是“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這句話,這句話曾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結合如今的社會進程,趙括發現自己已經能深深的了解這種觀點。

他逐漸明白歷史主體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趙括便在營帳內,拿起了筆,開始書寫了起來。這大概是趙括親自書寫的第一本著作,原先的《馬服書》,真正作者應該是韓非……那是韓非等弟子記錄其言行,再由秦國的範雎收集整理而成。而這一本,是趙括親自書寫的,沒有其他人參與進來的。

而這本書籍的名字,就喚作《歷史唯物》,趙括沒有辦法清楚的回憶起歷史唯物主義的所有觀點,可是他在這個時代生活了這麽多年之後,已經是能做出自己的判斷。

“歷史環境造就與之相配的英雄人物,而很多英雄人物所造就的歷史事件,在如今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古代的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後裔,允許他們招募士卒,征收稅賦。最後卻引起諸侯割據,戰亂不休,在郡縣制確立之後,地方貴族不再能招募士卒,不可以征收稅賦,不再擁有作亂的實力。”

“古代天子的作法,在如今看來就是愚蠢的,是錯誤的……而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夏商時期邦國林立,內憂外患,諸多地區都是不曾開發的蠻夷之地,中原沒有統一的文化形式。古代天子通過分封的辦法,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逐步弄出了遍布全國的道路,使得中國文化覆蓋了整個中原地區,並延續了下來。”

“之所以要正確的看待歷史,是因為歷史的觀點,能幫助我們準確的判斷形勢,分清利弊,從而有針對性施行政策。我們要謙虛的吸收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才能少走彎路,前人通過實踐而證明了的理論和驚訝,我們也該加以吸收和借鑒。”

“趙人問我:為什麽要帶著士卒攻打趙國?”

“我給出的回答是:一王天下是不可避免的。從經濟方面看,因為當今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系加強,這是一王天下的物質基礎,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這是一王天下的政治基礎。在文化方面,各地間聯系日益加強,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這是文化基礎!”

“各國因為改革,社會發展很快,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只是因為諸侯割據,交通受阻,貨幣不一,使得社會發展受阻,而長期的戰爭破壞了社會正常生產,結束割據,一王天下,這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各國百姓的共同需要。”

這段時日裏,趙括就一直駐紮在中山之北,也沒有攻打城池,也沒有繼續行軍,他一邊注意著敵人的動向,一邊寫著自己的著作,他要用客觀的態度來詮釋一王天下的必要性,也是完整的給與一王天下一個思想基礎。趙括還是在等待,用四萬人來攻城,實在是不太可能,還是要等到王翦帶著自己的人馬來到中山,才能開始攻城。

在這個時候,中山之內,卻異常的平靜。

剛剛登基為王的趙嘉,一天都沒有享受過當王的福利,日夜都不能合眼,疲憊至極,中山內的群臣,分成了兩派,一部分人是強硬的抵抗派,他們要求征召全城的百姓,參與守城,與秦人死戰。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是希望能突圍,逃往燕國,祈求燕王的庇護。

趙嘉遲疑了很久,若是前往燕國,那就是要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且不提燕國是否會給與他城池讓他留下來,就是留下來了,又有什麽用呢?燕國的國力甚至都不如趙國,等到秦國對燕國發動進攻的時候,自己還不是要面對秦人?可若是據城而守,靠著這座孤城,自己又能守多久呢?

秦國顯然是想要包圍中山的,等他們包圍住城池,遲早有一天,糧食會被吃完,等到那個時候,他們又能怎麽辦呢?

趙嘉的心裏滿是絕望,可是他還是咬著牙,並沒有屈服的打算,他寧願戰死,也絕對不要屈服與秦人。趙括駐紮在中山以北,就是阻斷了燕國與趙國的聯系,燕國沒有辦法再往中山輸送糧食。趙嘉看著面前的輿圖,無奈的嘆息……秦國很快就要圍上來,在秦軍到來之前,他必須要做出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