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孩子,你在等誰?(第2/3頁)

在送走了甘羅之後,趙括這才換上了便衣,他叫來了啟,讓啟幫他駕車,隨後在幾個武士的保護下,朝著新鄭趕去,趙括的軍隊,早已返回了新鄭,而蒙驁和王翦,也準備從前線撤軍,在楚國,魏國退出戰爭之後,趙王也表達出了強烈的和談傾向,看得出,這一次的戰爭很快就要結束了。

趙括因為身體的原因,留在這裏休息,如今趙括覺得自己能行動,這才要坐著趕往新鄭,順便,也是看看各地的情況。韓國剛剛成為秦國的領地,呂不韋卻派來了大量的官吏來負責安撫這裏的百姓,同時從秦國調來了不少的物資,例如耕牛,農具這些,如今並不是春種時日。

相反,寒冬即將到來。

這也是眾人非常擔心的事情,他們害怕馬服君會抵不住這一次的寒冬。

雖然是在寒冬,可是地方要做的事情還是不少,因為剛剛占領了這裏,所以需要安排大量的基層官吏,宣揚秦國的法律與制度,要讓百姓們明白在秦國的統治下生活需要注意什麽。讓那些遊俠怪怪的丟下短劍拿起鋤頭,讓那些富貴者交出自己的土地和家臣,接受跟自己爵位相等的待遇,不能僭越。

並且將韓國內大臣,宗室,貴族的土地分發給沒有耕地淪落為家臣的韓人。

韓國的百姓並不是很多,只是他們擁擠在韓國這個疆域內,就顯得有些擁擠,故而還需要遷徙一批民眾趕往廣闊的土地,在那裏有富裕的土地,可以讓他們來開墾。很多人都不願意離開家鄉,可是當留在家鄉只能餓死的時候,再倔強的人也只能配合。故而趙括在道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那些在辦理“身份證”和“戶口本”的韓人。

還有各地那些宣講著律法的亭長,這些亭長也不容易,因為他們大多都是秦人,他們會說雅言,可是底層百姓不會說,他們與韓人的交流是有些困難的。呂不韋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前來的這些官吏,大多都是上黨,三川這些原先屬於韓國的地區出身的秦人,這讓趙括感受到了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

當然,這不能是強制性的,若是強制性的要求全國都統一使用普通話,其他話語不能說,違者重罰,那一定會引起民變,即使在兩千多年之後,在華夏各地也能聽到不同的方言,這是很正常的。地方特色的方言,也有其獨特的魅力,展現著豐富多樣的文化,可是推廣“普通話”這件事肯定也是要施行的。

趙括還注意到,韓國的百姓看起來有些驚懼,如今的國家意識尚未形成,除卻貴族,底層百姓幾乎是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此時存在著割讓,分封,你今日還是韓人,說不定明天就被割給楚國,成為楚人,後天楚王再封一個封君,你就成為了這個封君的子民……所以他們驚懼的原因大概不是因為韓國的覆滅,只是對未來的擔憂。

因為陌生,因為暴秦的名聲,所以害怕。

得要盡快的施行仁政,讓韓國百姓們過的比上一年要好,這樣他們才能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不是只有害怕。

趙括一路走,一路都在記錄著自己的想法,拿下這些土地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趙括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兼並,他還要讓這裏的百姓過上好的日子,只要他能讓生活在這裏的一百八十萬韓人過上好的生活,那一切付出也就值得了。韓國在滅亡前的戶籍登記中,他們計算出的人口是在一百二十多萬。

實際上,人口要遠超這個數,而大多家臣和沒有耕地的人沒有被計算在內,趙括預計當初的韓國戶籍可能是在兩百萬以上,在經歷了多次的災害,逃亡之後,秦國重新登記,反而是登記出了一百八十多萬人,這就很讓人納悶了……作為華夏的中心,人口最密集的國家,擁有著這樣的人力,卻發動不了十萬人參與戰爭。

當然,這龐大的戶籍人數裏,大多都是老人,孩子,婦女,這些不能參與戰爭的人是要多於青壯年的。

啟沒有放過這個好機會,這一路上,他一直都在詢問著,講述著自己的困惑,啟皺著眉頭,問道:“老師,韓國明明有著充足的耕地,強勁的弓弩,鋒利的寶劍,充足的人力,卻為什麽會變得如此虛弱呢?都說韓國的虛弱是因為他四面都是強大的敵人,可是當初,韓國滅亡強大的鄭國,虎視群雄,這又是為什麽呢?”

“唉……在君王統治國家的情況下,君王本身的素質是影響國家興盛最大的因素……就是強大的秦國,若是遇到昏庸殘暴的君王,也一定會變得虛弱……這有什麽好奇怪的呢?故而想要讓國家變得強盛,就限制君王的權力,不只是君王,要禁止由一個人來完全的統治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是讓百姓來作主,不過,現在只怕還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