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函谷關之難

就在趙括攻占了竹山的時候,劇辛帶著自己的親兵朝著華山的方向飛馳而去。此刻的劇辛看起來,卻是格外的狼狽,最終跟隨在他身邊的武士不超過一千人……因為忽然爆發的內亂,燕人互相殘殺,導致了非常惡劣的結果。這就要怪燕國獨特的軍隊制度了,燕國因為人力的原因,所以在征戰的時候,總是喜歡調用邊塞的胡人來為自己征戰。

燕國從不覺得自己是蠻夷,因為他是姬姓貴族,跟趙,秦是不同的,所以他在征服遼東等地區之後,所采取的手段也跟趙國秦國完全不同,秦國在胡人聚集點設立道,道跟縣是同一個級別的,不同的是道裏通常以胡人來擔任主要官吏,給與他們爵位,允許他們交稅時使用牛羊來代替同等額的糧食布帛,鼓勵他們的通婚,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節日習俗。

並且鼓勵他們學習律法和文字,學室對他們是開放的。若是遇到災荒,秦國也會急忙進行救濟之類的。

趙國沒有道,可是對塞內的胡人,也是相當的照顧,甚至會派遣大量的軍隊來保護他們,如李牧,李牧在雲中,所保護的就是這裏的牧民,李牧麾下的騎兵裏,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牧民……可是在燕國,情況就不同了。燕人看不起遼東人,完全是以征服者的立場來對待他們。

燕人要求他們必須繳納粟,布帛等物來交稅,可是這些人不生產糧食和布帛,他們是放牧的,這就造成了每到繳稅的時候,他們要拿著自己的牛羊去跟商人交換糧食布帛,而商人的德性……嗯,他們會刻意的壓低牛羊的價格,哄擡糧食布帛的價格,從中謀取暴利。

若是秦國的商人敢這樣,早就被拉出去處死了……可是燕國,他並不輕視商賈,這些商賈與當地的官吏沾親帶故,他們互相勾結起來,若是遇到不服從的,就派遣軍隊來攻擊他們……並且,燕人不許這些遼東人來擔任官吏,並且大量的征召他們來服徭役,修建城墻,打仗……完全不顧這些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那到底誰才是蠻夷呢?到底誰更加的文明呢?

在先前,他們召集了十萬的胡人來作為自己的軍隊。

因為不信任他們,所以派去了王都的貴族來統帥他們,這些貴族們不斷的辱罵這些遼東人,引起了更大的矛盾,使得燕國大軍在柏仁遭受大敗,在這之後,燕國又開始改變自己的軍制,他們將這些胡人分散開,以燕人貴族來擔任上中層的軍官,想要如此來達到控制軍隊的目的。

可惜,這並不是解決矛盾的好辦法。

燕國的有志者,如栗腹,如將渠,他們都看出了這個問題,燕國在短時間內征服了遼東的大片土地,也得到了很多的人口,可問題是,時間太短,這些人並沒有成為燕人……將渠曾想要改變這種情況,穩固燕國在遼東的統治,可惜,他離開燕國之後,他的政策就被取締了。

燕國的士卒們,除卻那些被迫作戰的遼東人,就是生活在其他地方的燕人,也是有著不滿的,因為燕國獨特的位置,故而這裏的不少百姓遭受著寒冷和饑餓,而燕國的變法又一直都是在對齊國的戰爭和拉攏軍事人才的方面,在內政上,還是很落後,這就使得燕國內的官吏體系混亂,貴族腐敗,行政效率低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燕國卻一直都在修建長城,從不曾停止徭役,從燕成王到如今,燕國每年都在動用人手來修築遼東長城,來穩固自己在這裏的統治……趙括最初聽聞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只是搖著頭,感慨: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燕國軍隊的內部矛盾是激烈的。

而趙括曾經跟燕國作戰的時候,曾允許燕國的士卒抓住自己的將領來請降,這樣的行為並不多見,因為大部分的貴族將領,是很反對這一點的,哪怕是敵人……這叫以下犯上,士卒怎麽能去攻擊自己的將軍呢?而燕國的軍隊,既沒有秦國那樣的獎勵,他們殺敵是得不到獎賞的,也沒有趙國魏國那樣對國家的認同感。

燕國軍隊裏不少人都是被不斷欺辱的遼東人,這些人被逼著奔赴戰場,希望他們能有保衛燕國的想法??這就是在說笑了。

而趙括在燕國的名望很大,他的名氣大來自與幾個方面,首先是他擊敗了栗腹,然後他將火炕推廣到了燕國,後來就是他的馬服書,值得一提的是,趙括的《馬服書》裏有很多關於平等,關於君王要一視同仁的說法,燕人對這些思想非常的感興趣……在將渠的時代,將渠在各地設立學室,教化胡人,而他們的教材就是《馬服書》……

趙括的出現,就引發了燕國軍內這些遼東胡人,以及一些落魄的燕國庶民的反抗,趙括不會殺死他們,他們又為什麽要繼續為了那些欺辱自己的仇人去賣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