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趙括與刺客(第2/3頁)

而趙括也要離開了,這次要前往韓國,學子們是不願意留下來的,他們要跟隨在馬服君的左右,即便馬服君告訴他們,自己沒有時間來教導他們,他們也不願留下,因為他們發現,趙括說不說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麽去做,他的一個行為,就能讓他們明白幾十年都不曾明白的道理。

趙括曾告訴他們,以仁義來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仁義來報答你的恩情,眾人不以為然,直到親眼看到了趙括寬恕刺客的舉動。趙括沒有辦法,只好帶上了他們,而他的門客們,更是不願意留下來,尤其是李魚,趙括思索了許久,最後決定留下了王樊與明,讓他們來負責這裏的事情。

王樊並沒有抱怨,他知道,必須要有人留下馬服,而明是自己要求留在這裏的,他知道自己在戰場上幫不到趙括,留在馬服,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他要幫趙括,將杜制作土炕的辦法,賣給貴族,教給百姓。

趙括安排好了這些,就去陪母親了,對於趙母,他心裏有些愧疚,這些時日裏,他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來陪伴母親,只是,趙母並不在意,相反,他對於趙括的這些行為,非常的開心,聽說趙括與刺客的故事後,趙母認真的告訴他,只是憑借著這件事情,你就一定會受到後人的稱贊。

趙括將小家夥抱在懷裏,盤著他,不過小家夥如今長了頭發,盤起來沒有了曾經的手感,在趙母的身邊,小家夥吃飽了就睡,整個人已經開始發福了,這讓趙括有些擔心,不過,當初的自己,應該也是這樣長大的,長大後也並沒有發胖,那麽這千古一帝……應該也不會吧?

老人帶孩子,大概是永遠都會覺得孩子沒有吃飽,總是把孩子喂的白白胖胖的。

趙括還是離開了馬服,他離開的時候,門客們跟隨在前後,學子們跟隨在周圍,可謂是浩浩蕩蕩,趙括坐在馬車內,還是在思索著韓非的言語,韓非有三種拯救天下的辦法,可是這三種,趙括卻只能用小人的辦法,無論是投秦,還是自己來當趙王,似乎都不是好的選擇,趙王對他也是不錯,他不願去做傷害趙王的事情。

若是輔佐趙國呢?會不會造成雙強對立,嚴重的拖延統一的時間?會死傷更多的士卒,會造成更大的危害?趙括總是感覺很迷茫,他救下了趙國幾十萬要被坑殺的士卒,可是,自己的這個舉動會不會在未來造成幾百萬人被坑殺的局面呢?國力最強盛,能夠完全統一,停止戰爭的,似乎只有秦國……可是,自己真的能因為停止戰亂的想法而放任秦國去屠殺其他國家的百姓嗎?

如果說想要改變秦國的制度,那要怎麽樣的制度才能代替軍功制呢?自己又憑什麽去改變秦國?自己能讓天下變得更好嗎?

趙括終於也體會到了荀子的那種痛苦,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產生的痛苦,當馬車停下來,眾人休息的時候,趙括默默的拿出了竹簡,那是秦王給他的書信,拿起了筆墨,趙括便寫了起來,“我聽聞,白起與韓國殺人,秦法以首級來計算軍功,鼓勵士卒殺死敵人,以他國百姓為賞賜,賞與有功的士卒為家臣……”

“能否該以俘虜為軍功,不再進行對俘虜的屠殺,能否將七國的百姓都當作是自己的百姓,大王想要一王天下,又怎麽能用秦國來奴役六國?百姓要是在您的統治下生活的更好,就不會再有百姓抵抗您的軍隊,不然,就是平定了天下,也難免叛亂四起,一王天下也不會久遠……”

“秦國的律法非常的殘酷,律法的作用不應該只是便於您的統治,還應該保障百姓的生活,約束權力,無論是您的大臣,還是您本人,也該受到律法的限制,我這麽說,並不是要對您不利,若是不限制君王胡作非為,您的子嗣裏若是有庸碌殘暴的人,難道不會毀掉秦國多年的積累嗎?”

“荀子說:君王,是船舟,庶人,則是水。水能載船舟,也能覆船舟……請您不要一味的征收稅賦,不斷的讓百姓忙於徭役,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百姓的生活穩定,您的統治才能穩定……您是君王,所有的子民,都是您的子民,您應該一視同仁……”

趙括這篇對答寫的很隨意,可以說,幾乎是沒有什麽思緒,想到了什麽,就寫上了什麽,他越寫越快,大抵是將自己這些日子裏的思索,感悟,都寫在了這篇對答之上,就好像是跟一位朋友對話,也沒有對一位君王的尊重,沒有對敵人的敵意,只有苦苦相勸,趙括很快就寫完了這篇對答。

放下了筆,趙括也不知道自己寫的這些東西能有什麽用,不過,總好過什麽都不做。

他將韓非叫來,將手裏的竹簡交給了他,韓非一愣,方才詢問道:“老……老……老師,需要我幫您修改嗎?”這倒不是韓非看不起趙括,只是趙括寫的這對答,沒有格式,沒有敬語,語句不通順,甚至還有錯字,趙括卻是搖了搖頭,他說道:“就這樣吧,稍後我去校場,請您將這篇對答交給邯鄲的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