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將相別

“信陵君是一位賢人,他能在趙國擔任國相,這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這是趙括對董成子的答復。

董成子並不吃驚,馬服君並不會去追逐權力,他也不會迷戀官位,這是董成子早就知道的事情,只是,趙國境內,還有誰比馬服君要更適合來擔任國相的位置呢?董成子皺著眉頭,悶悶不樂,趙括並沒有再與他談論國相的事情,他與董成子談起了律法,董成子驚訝的發現,馬服君似乎很欣賞秦國的律法。

“您擔任司寇,掌管刑訟,就一定需要明確的律法來作為你的準則。”

“秦的律法很全面,可是也有劣處,過於苛刻……我聽聞,秦律,失期當斬。若是因為趕路的人遭遇到了什麽不測而遲到了幾天,就要砍下他們的首級,這會不會太過分呢?”趙括詢問道。

董成子瞪大了雙眼,沉思了片刻,方才問道:“秦法,失期是要罰一甲……不曾聽聞要斬啊?”

趙括一愣,方才問道:“我聽聞,曾經有人前往外地服役,因為風雨耽誤了時日,故而要被斬殺,難道是我記錯了麽?”董成子恍然大悟,說道:“服役是不一樣的,秦國的軍法很嚴厲,涉及軍事的罪行,都是要被斬殺的,而其他時候的遲到是不會被殺死的。”

李牧坐在一旁,有些好奇地問道:“您為什麽對秦法這麽的熟悉呢?”

董成子指了指不遠處的那些竹簡,說道:“不只是秦國的律法,楚國,魏國,齊國的,我都收集了不少……除了秦國,諸國的律法與趙國相差不大,都是很簡陋的。”

“您看這些做什麽?”

“我想要修改律法,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我如今就是在這樣做。”聽到董胖子的話,趙括肅然起敬,他沒有想到,這個看起來懦弱的董成子,竟還有這樣的覺悟。

“您說的對。”趙括說道:“我與您講講我的看法。”

“請問律法是什麽,回答說:統治國家的人用以統治國家的工具,他是按著統治國家的人的想法來制定,是統治者的意志的體現。法不是個人的意志體現,商鞅為秦國立法,秦國的法是統治秦國的人的意志,因此商鞅身死,可是他的法依舊被秦國所運用,這是因為秦法是符合統治秦國的人的利益,無論統治秦國的個人是誰,秦法都是有利於他的。”

“請問律法該如何指定,回答說:律法是要規範他人的行為,為國人的言行舉止提供一種標準,商鞅說:運用強民的辦法來清除不服從法令的民眾,國家會被削弱;運用刑罰使民眾聽話等措施來清除不服從法令的民眾,國家就會強大。這種法令就是普遍的標準和要求啊。”

“我認為,律法是三種類別的規範。告訴百姓可以這樣做的行為,告訴百姓必須這樣做的行為,告訴百姓不許這樣做的行為……”趙括認真的說起來了律法,董成子越聽越是驚訝,他顫抖著急忙讓李牧找來筆,拿起了竹簡,就開始迅速的記錄趙括的言語。

趙括說的,其實就是後世對法律的基本闡述,趙括記得也不多,勉強能扯上一些,就像他對歷史那樣,每個朝代都能勉強說出些人和事情來,可是要他仔細的談談那個時代,他就說不出來了。只是,董成子非常的震驚,有很多人都曾經制定過律法,可是從來沒有人去說過律法是什麽……也沒有人說過律法的制定該遵循什麽。

趙括漸漸有些詞窮,也說不出更多來了,可是董成子已經將他所說的都記錄了下來。

董成子熾熱的看著趙括,舉起手中的竹簡問道:“我能留下嗎?”

趙括點了點頭,說道:“趙國的律法,是一定要改變的。律法,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辦事的。所以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去沿用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是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去遵循舊的禮制。我認為,這一點商鞅說的非常在理。”

李牧坐在一旁,目瞪口呆的看著他們兩個談論律法,他發現自己什麽都聽不懂,什麽法令,什麽要求,什麽能做不能做,他揉了揉額頭。趙括看著董成子抱著那竹簡,分外珍惜的模樣,不由得笑了笑,將來,該不會也有學生會背誦著這竹簡上的內容,然後又不斷的謾罵自己吧?

送走了趙括,董成子卻是拉住了李牧。

董成子看著李牧,詢問道:“您覺得,馬服君是什麽樣的人。”

“我很早就說過,他是一個在國內能擔任相,國外能擔任將的賢人。”

“您說的很對,他這樣賢明的人來治理趙國,趙國會富強,百姓能得到安穩的生活,我聽聞,沒有智慧的人不能與他談論治理國家的事情,沒有德行的人不能與他談論安定百姓的事情。馬服君是個有智慧的賢人,他這樣的人怎麽可以不擔任國相呢?請您與我拜見上君,請求以馬服君為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