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暴君23(第3/7頁)

登基後的第一場大朝會上,新帝接連下了數道旨意,作為接下來十年內的目標。

後世將之稱為“景和五策”。

其一,重修律法,尤其是稅律。

此事要根據天下各地的實際情況,慎重分析之後再作出決定。首要是田稅,這就牽扯到清田畝,查隱戶等棘手的問題。

其二,重視百工,尤其是醫學。

這是關於科技文明的那些科普帶給原不為的靈感。醉心仕途的蕭致終於得到展示才華的機會,在即將建成的百工院中提前擁有了一席之地。

其三,修改軍制。

以往的軍制過於苛刻不近人情,原不為結合當下條件進行了改動。同時,這些年南征北戰的有功之士也得到了應有的嘉獎,原不為將北方無主之地按照軍功一一分給了他們。

相信用不了幾年,滿目瘡痍的中原便會恢復舊貌。

其四,改革科舉,或者說大興教育。

科舉制度才興起不過百來年,當今天下世族勢大,寒門黎庶子弟本就讀書艱難,即便偶有能出頭之人,想要參加科舉,也必須獲得世族的舉薦名額,否則便永無出頭之日。

新帝在各地設立書院,允許寒門黎庶子弟入內讀書,並取消了舉薦制。

其五,開海禁。

五條新政甫一發布,便引起了軒然大波。

放眼整個天下,中原之地被羯胡人踐踏得如同一張白紙,可以隨意作畫,南方卻還保留有最完整的世族力量。

這五條政令無一不是在觸犯他們的利益,第一條和第四條更是要挖了他們的根基,吞了他們的血肉。

……

丞相府的書房中。

看著眼前的不速之客,蘇丞相在心中暗暗嘆了一口氣。

先帝駕崩那天發生的事情,已然深深印刻在他腦海之中,讓他心中對於這位喜怒無常的新帝忌憚恐懼到了極點。

當初原不為作為太子監國,只是試探性拋出了一些政策,朝堂上便有大批世族之人激烈反對。

若是出於公心也便罷了,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都是為了私利。

當時,還只是太子的新帝笑眯眯應了,沒有半點要爭辯的意思,看上去十分好說話。

卻在皇帝駕崩當日毫不留情揮起屠刀,將這其中反對最為激烈的數位大臣,直接打成了謀害君父的叛賊逆黨,當場誅殺於太極殿門口。

鮮血染紅了白玉台階,血腥味久久不散。

沒能跟去皇帝寢宮,“有幸”在太極殿外當場目睹這一幕的群臣,盡皆失色。

哪怕再次上朝,從此地經過,也忍不住面色發白,回憶起當日迸濺而出的鮮血。

但與蘇丞相等幾位重臣相比,這些人又是幸運的。他們終究不曾目睹堂堂天子卻被人像殺雞一樣殺死於榻上。

哪怕沒有被新帝滅口,但這幾位大臣仍是日日擔驚受怕,惴惴不安。每日睜開眼,都像是人生中的最後一天。

這其中,蘇丞相尤甚。

論公,他與江南世族之間的關系,比那些被殺的大臣只深不淺。只要他一日還在朝堂之上,就始終是一面旗幟;論私,他多年來唯皇帝馬首是瞻,也曾按照皇帝的意思暗暗打壓過太子……

只不過他為人較為圓滑,哪怕是反對太子的政策,或是打壓太子一黨,也總是習慣性留一些余地。

如今太子留著他這個受人吹捧的“世族領袖”不殺,地方上盤根錯節的勢力網也沒有動,反倒直接將聲望最隆的幾位中流砥柱一網打盡,還冠以“逆賊叛黨”之名,簡直與釜底抽薪無異!

蘇丞相在朝中屹立多年,早就練就了無比敏銳的嗅覺,立時察覺出了這位新君無比堅決的決心。

自古豪強世家,清清白白的幾乎沒有,隱匿田戶,偷稅漏稅,上下勾連,欺壓百姓……種種事情卻不少見。只要皇帝願意去查,幾乎一查一個準。

盡管給出的是“謀害先帝”這樣扯淡的理由,但蘇丞相毫不懷疑,陛下手中必然早就有了那些人切切實實的罪證。之所以沒有將之放出來,不過是還不想與江南世族、豪紳徹底撕破臉。

被殺的這些人無疑是他給出的警告!

若是其他人再不識相,繼續與皇帝作對,陛下將手頭那些真真切切的罪證放出來,炮制一場大案,牽連者就不止這些人了。

雖然他是這麽想,卻無法改變其他人的觀念。別看他位居丞相之尊,但也不過是庶子出身,那些以血脈為驕傲的世家大族,表面上捧著他,內心深處可不見得看得上他。

奈何,他們遠在地方,不曾身處朝堂之上,更不曾見過新帝的真面目,還以為能拿對付先帝的手段應付他。

新帝的所作所為深深激怒了他們。

這才有了如今這位不速之客的到來。

書房裏,聽對方說完他們的計劃,蘇丞相一言不發,後背都冒出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