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第5/7頁)

李樹不敢置信,直直瞪著汪大勇。

汪大勇神色嚴肅:“確實如此。我等運糧途中遇到一支隊伍,雖然看似流民,但從領頭幾人的行事可以看出,他們不是普通的流民。”

“那也不一定是起義軍。”李樹還是有些不敢相信。

汪大勇搖首道:“他們對官府極為厭惡,將官員富紳當做仇人,且極為兇悍。遇上時以為咱們是富商,差點搶了咱們的糧。”

“汪叔,你們可有受傷?”霍延劍眉蹙起。

汪大勇憨厚笑道:“二公子不必擔心,咱什麽場面沒見過?”

“不愧是霍將軍的部下,確實驍勇。”樓喻贊道。

汪大勇拱拱手,“殿下謬贊了,我等幸不辱命。”

“一路艱險,辛苦諸位了。”樓喻溫和道,“我已讓人備好熱湯和酒菜,為諸位接風洗塵。”

這世道,在外頭護送糧食確實危險,要不然樓喻也不會將此事交給陽烏山舊部。

他不由想,如果陸路不安全,那水路呢?

這個念頭不過一閃而逝,回到眼下。

其實,汪大勇提到的起義軍隊伍,在樓喻的意料之中。

原書中起義軍首次亮相是在正乾三十年。

如今是正乾二十九年,有小股起義軍隊伍冒出苗頭是很正常的。汪大勇他們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小支。

起義軍一開始有很多分散的勢力,後來慢慢發展才合並壯大。

正乾三十二年,起義軍差一點就攻破京城的城門。

若非寧恩侯等忠臣良將嚴防死守,或許江山早就易主,後面也就沒有霍延的事兒。

寧恩侯就是樓喻大姐的婆家,妥妥的忠皇派。

“眼下流民四起,你們認為,招募流民入伍如何?”樓喻問道。

李樹問:“殿下要招多少?”

“在秋收前,慶州府兵力至少增至一萬。”樓喻看向霍延,“你認為行不行得通?”

流民背井離鄉,四處乞討,要是能有一口飯吃,必定願意參軍入伍。與其便宜起義軍,不如壯大慶州府勢力。

招這麽多人不難,難的是這些人的安置問題。

霍延沉吟道:“倘若錢糧充足,此事可行。”

樓喻笑問:“那你可願統領萬軍?”

話音甫落,李樹就驚訝地看向樓喻。

統領萬軍,這是多大的殊榮呀!

早知殿下看重霍延,但親耳聽見,他還是有種不真實感。

要知道,霍延才十五歲!

讓十五歲的少年統帥萬軍,殿下是真的信任霍延!

李樹有些羨慕,但更多的是服氣。

畢竟除了霍延,無人可擔此任。

未及霍延回答,樓喻又道:“霍將軍十六歲披掛上陣,勇闖西北,奪回落雲關;霍少將軍不失乃父之風,同樣十六歲隨父出征,戰功赫赫。”

霍延目光顫動,雙拳緊握。

“我相信你不會比他們遜色。”樓喻目光堅定。

霍延沉默半晌,方鄭重頷首:“好。”

他是霍家人,他的身體裏流淌著悍勇無畏的血脈和驍勇善戰的天賦。

樓喻的話沖擊了他冰封已久的內心,激發了他深埋心底的淩雲壯志,曾經的宏願在他體內復蘇。

——他也想披堅執銳,保家衛國。

如今國將不國,生靈塗炭,他要保的不再是皇帝,衛的不再是朝廷,而是除舊布新,激濁揚清。

他願意和樓喻一起,在這風雨飄搖的亂世中開辟出一條生路!

適時,馮二筆來稟:“殿下,府外有人求見,說是想問您還要不要買馬。”

樓喻一拍腦門,他忙得差點將烏帖木給忘了!

“請他進來。”

烏帖木穿著一身大盛衣裳,別扭踏入屋內,目光掃過霍延和李樹,對樓喻行了一個見面禮,方道:

“殿下還願不願意兌現承諾?”

樓喻頷首,“烏掌櫃坐下詳談。”

又對霍延和李樹道:“你二人也坐下聽聽,暢所欲言。”

馮二筆親自上茶,退到屋外等候。

烏帖木不喜歡喝茶,便沒動,直截了當道:“殿下先前在南市說的話還算不算數?”

先前樓喻說要合作,烏帖木並非一開始就相信他。

畢竟慶王府被郭濂壓一頭是事實,他並不願相信樓喻一個小毛孩能掰倒郭濂。

但樓喻答應他,只要事畢,不僅會和他做長期買賣,還會先提供他適量的鹽糧帶回族中救急。

烏帖木心動了,他選擇給樓喻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只是沒想到,不過一天時間,十四歲的慶王世子就掌控了全局。

樓喻笑容和煦:“當然算數,我們現在就可以定契。”

他吩咐馮二筆取來紙筆,道:“不過烏掌櫃要保證馬匹品質上乘,若是有劣等馬,是要賠償的。”

烏帖木毫不猶豫:“那是自然。”

兩人就要定契,霍延忽道:“一千匹馬,如何從關外運至關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