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夜深了,殿外寒風蕭瑟,霜冷階涼。精美的宮燈下,崔秀寧仍然在伏案策劃。

宮人端上來的燕窩羹已沒有一絲熱氣,可沒有喝過一口。

大唐皇後皺著蛾眉,手中的筆半天也寫不出幾個字。

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立場。文武之爭的核心,還是對於資源的分配。

首先是財政分配,第二是職務分配,第三是榮譽分配。

僅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一的軍警,卻花了國庫將近一半的錢。文官們怎麽可能沒意見?

這個其實還好辦。軍費治安費是有上限的。天下太平了,費用就不會再增長。而且,隨著國庫收入繼續增長,軍費治安費的占比就會下降。十年之內,比例降到三分之一,是完全可能的。

難的其實是職務分配和榮譽分配。

鄉村官吏本質上是文官,可空缺多半被退役傷殘的將士占了。

很多地方的鄉正村正,都是唐刀不離身的退役武士。這些人對待縣衙文官往往不夠恭敬,使得在基層文武矛盾更大。

帶漢劍的鄉村官吏,瞧不上帶唐刀的鄉村官吏。同樣,帶唐刀的鄉村官吏,也瞧不上帶漢劍的鄉村官吏。

而縣衙官員,除了警堂和兵房官員,其他的都是更看重帶漢劍的下屬。縣令們認為,退役武士根本沒有治理鄉村的能力,讓他們做鄉村官吏,只是朝廷對他們的安置優待而已。

在縣令縣丞這些典型的文官看來,退役傷殘武士管理鄉村的能力不夠。

這些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挎著一柄唐刀,騎馬瞎逛。他們不喜歡或者不擅長管理農事、水利、賦稅。他們主要對治安感興趣,唯恐太平無事。

就算是鄉村教化這等大事,他們也只是告訴百姓,從軍怎麽怎麽好,當武士怎麽怎麽光榮,當文士怎麽沒出息雲雲。或者教授鄉村少年騎馬射箭玩刀子,說什麽“萬般皆下品,唯有習武高”。

他們會千方百計讓鄉村百姓多去當地的忠武道廟祭拜,把忠武道廟維護的最好。可對其他道廟卻並不上心,尤其是至聖文廟,被這些退役武士故意冷落,往往缺乏管理,門前冷落。

再這麽下去,這些退役武士管理的鄉村,將來還有斯文教化麽?

可是,縣衙又不能直接革了這些退役武士的鄉村官職,只能行文朝廷,希望朝廷改弦更張,廢除用鄉村官職安置退役軍警的政策。

問題是,這政策是天子和皇後親自定的,朝廷又怎麽能廢除?

鄉村官吏的職位,是一塊巨大的蛋糕。文武雙方都盯著,也是雙方矛盾的焦點之一。

大唐是徹底的皇權下鄉,對基層的掌控,甚至超過秦漢。而由此需要大量的鄉村官吏治理。

擁有唐民身份的國民上億,足有兩千萬戶,九成是農戶。按照平均每村一百五十戶,每鄉一千五百戶算,大唐需要的鄉村官吏近五十萬,一年的俸祿開支就是一千多萬銀圓。

可根據吏部的統計,這近五十萬鄉村官吏職務,大半是退役軍警擔任。而且他們的升遷通道,也和文士們沒有區別。理論上,退役武士出身的鄉村官吏,也能升到縣令。

這極大的觸犯了傳統文官集團的利益。

崔秀寧思索很久,才決定搞出一個“五五開”。

除了必須由女子擔任的鄉村司婦使,剩下的鄉村官吏職位二一添作五,按照五五開的比例來分配。

每年空出來的職位,就這麽文武各半的分。

至於升遷嘛……退役軍警需要考試,才能擔任縣令主簿之類的文官。要是文化素質達不到要求,就只能在兵部和警部這兩大系統內升遷。

你要只是大老粗,那對不起,你不能升任縣令縣丞主簿這樣的文官,更別說郡守之類了。

當然,這種升遷轉任文官的考試,是不會太難的。也就是相當於縣學考試(秀才考試),比州試(舉人考試)容易多了。

要是你連這個考試都通不過,那就永遠也別想升到縣令,主簿都別想。

朝廷上也是。兵部和警部官員,以及將領們,只有通過專門的考試,才能做高級文官。只要文化素質夠了,你出身武將也可以做宰相,做禦史大夫,做州牧。

文官們要想轉任武職,同樣要參加武科考試。大唐絕對不允許出現宋朝和明朝那樣的以文臣統兵的情況。這樣的人即便懂戰略,也不可能是合格的將帥之才。

崔秀寧等於是將出相入將做了制度安排。

崔秀寧寫出這些東西之後,又加了一條:“凡七品以上文官,有三子者,必有一人報名從軍。”

宋明兩朝,文貴武賤,縣令就敢斥責大將。幾乎所有書香門第的文臣,都禁止子侄參軍,視軍伍為下賤之事。

這使得文武之間猶如天塹,幾乎固化,將門就是將門,書香門第就是書香門第。將門以粗鄙無文自我標榜,書香門第以風雅斯文清高自許。長此以往,武人固然愚昧庸俗,文人也懦弱迂腐,文武俱落下流。一旦國家有事,就百無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