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簡化文字,規範度量衡(第2/3頁)

再說,就算他們不同意又能怎樣?除了乖乖領旨照辦,難道還敢反對,還能反對麽?

“陛下此舉,真乃素王之德啊。想必羲皇聞之,也必欣慰之。陛下,翰林院願意擔當簡化文字之責。”牟巘說道。

大唐學宮祭酒黃朝江也趕緊出列,“陛下,大唐學宮願接此任!”

爭奪簡化文字的重任,不止是爭功,還因為害怕李洛親自幹。

他們自己幹,更放心。

李洛欣然點頭,“就交給翰林院和學宮聯合辦理。今年之內,要完成五千常用文字之簡化。還有,再借此機會,編輯《洪武字典》,將拼音符號,簡化字收錄進去。”

李洛的計劃,是等到簡化文字完成,就大規模刊印《洪武字典》,普及推廣簡化字。

自古以來的士林,才智之士燦若星辰,難道就沒人想到推廣簡化字嗎?

不可能是他們不懂。多半是因為私心。他們以文臣自矜,目空白丁,壟斷文字以自貴。文字越復雜,會寫字人的越少,他們就越超脫於世。

不是不懂,實不願爾。

可天子必須公心為本。只有真正聰明的君主才知道,君主最大的私心,其實就是公心。

“到明年秋季,所有詔書,公文,教材,皆采用簡化字。”李洛下令。

司錄郎中立刻更加坐直了身子,肅然記載:“……上以文字繁復,不利教化,詔令翰林,學宮簡化之。並編撰《洪武字典》……”

司錄寺記錄《洪武政要》是有原則的。司錄郎中不會發表個人的褒貶看法,而是秉筆直書,記實般的記載天子和百官的政論。

但是,李洛今天瞅準了這個好日子,他的大招還沒有完。

定下文字簡化的大事,天子又開始學起始皇帝的那套。

“大唐志在天下一統,可這大一統,難道僅僅是土地和文字的一統麽?始皇帝千古一帝,他不但統一華夏,還統一了字體,還統一了度量衡,功莫大焉。”

“可是如今,世事屢變,這各地度量衡,也不再統一了。大鬥小鬥,長尺短尺,不盡相同,標準混亂。使得重有缺兩,長有缺寸,不但諸多不便,也方便奸商稅吏盤剝小民。”

“朕,準備重新設定度量衡。工部,要制定度量衡的模母,以為天下標準。還要制造尺子、量鬥、秤盤、時鐘,由專賣司售賣天下。”

“民間暫時不可私造尺鬥秤。凡征稅和丈量田畝等事,一律只準使用朝廷標準的尺鬥秤。”

李洛喝了一口茶,捋捋小胡子,“另外,還要重新厘定度量。一天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八個刻度,不夠精細。朕要將一個時辰改為十刻,每刻十分,每分十秒。”

李洛的“分秒”都比後世大。他的一分是後世一分出頭,一秒是後世七秒多。拿到古代,已經很精確了。

等到以後技術進步,再劃分一秒為十息。

古代計時,小單位往往用什麽半炷香,一盞茶,一個呼吸等等描述,很不精準。這當然需要改進。

“長短,分為十毫一厘,十厘一寸,十寸一尺,十尺一丈,百丈一裏。”李洛說道,他的毫厘寸尺丈裏的長短,和宋元不同,和後世西方標準也不同。

事實上,歷朝歷代這些標準都不盡相同,各地也有差別。就是最穩定的寸,自古以來變化也不小。

“所以,這最短之刻度,便是一毫。毫,便是最初基準。以傳國玉璽四邊之長為基準,定為一尺作為母尺,再用圓規分割為十寸,寸再分割為十厘,一厘再割為十毫。”

傳國玉璽寬三寸有余,四邊長度大概有後世四十厘米出頭。以此作為一尺,比宋尺長十厘米。李洛搞出的尺寸,比宋朝大些,但毫厘又比後世西方標準小。

但是一裏,又和宋朝差不多,都是後世400米出頭(清朝前一裏420米,清朝570米,民國500米)。

李洛想要以華夏的度量衡,來作為將來的世界標準。

“還有重量。以傳國玉璽為五斤作為基準,工部做出一斤重的秤砣為母。廢十六兩制,改為每斤十兩,每兩十錢,每錢十分。”

“百斤為一鈞,十鈞為一料。”

李洛的一斤,相當於後世六百克,和宋朝一斤差不多。但兩的重量變大了。

“還有就是,以十立方厘為一合;以十立方寸為一升;以一百立方寸為一鬥;十鬥為一石。”

李洛的一升,和後世一公升差不多,一石比宋朝的石大了一些。

為何要用傳國玉璽?因為傳國玉璽具有唯一性,不可復制性。

“工部都記下了麽?”李洛一口氣說完,就看向工部尚書顧鎧。

顧鎧出列道:“工部都記下了。可還需要借陛下傳國玉璽,以作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