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就是李洛……也不行!

李洛清楚,西北最重要的是關中,關中最重要的是長安。他只要直接進軍長安,就能迫使元軍決戰,畢其功於一役,快速抵定關中勝局。

九月十六,唐軍過和尚原、陳倉,沿著渭水向東,經過武功、郿縣、廢丘。九月二十四,唐軍到達漢朝上林苑故地,進入奉元(長安)之西的鄠縣,距離奉元城(長安)僅僅數十裏。

唐軍駐紮澇河之西的渼陂,北依渭水,背靠上林苑,無懈可擊。

這一路走來,關中百姓歡欣鼓舞,所到之處都是自發的百姓簞食壺漿,攜帶著簡陋寒酸的飲食,操著濃郁的關中鄉音,熱淚盈眶的夾道歡迎唐軍。就是豪強士紳和村社保長甲主,也難以禁止他們。

很多父老看見唐字大旗,都是嚎啕大哭。

數百年矣,不意今日又見大唐天子鑾駕!

有落魄士子當即揮淚賦詩。其中有一首道:

九曲池邊九王死,

白馬驛中百官罹。

自此唐宮湮荒草,

不見帝氣出西岐。

十世難報兩宋恨,

遼夏金元萬鬼淒。

不意淚撒胡塵日,

驚聞王師到渼陂。

詩名為《賦唐歸關中一首》,題名是郿縣韋素。

隨軍錄事郎中見韋素人物出眾,便將此詩進獻唐主禦覽,李洛看完,但覺字跡遒勁,詩意清雅,不禁心生好感,問左右曰:“此何人也?”

遞交詩文的司錄郎中稟奏道:“啟稟陛下,微臣曾盤問其來歷,韋素自稱乃郿縣寒門出身,其祖曾任前宋商州知府,京兆韋氏後裔。據說,在郿縣頗有德名。”

李洛道:“傳他見朕。”

須臾間,韋素便隨著侍衛進入唐軍大營,來到戒備森嚴的唐主禦帳。韋素寫詩,本是有感而發,卻萬萬想不到立刻得到大唐皇帝的召見,心中既忐忑不安,又激動萬分。

他一介寒士,家境早就沒落。雖然學富五車,百裏聞名,卻立誓不出仕元廷,只以家中藏書,耕讀為業。

韋素進入禦帳,目光微擡間,便見到一個龍紋紫甲、氣度雍容的英俊男子居中而坐,心知必是唐主。他也不敢細看,趕緊推金山倒玉柱的下拜,不卑不亢地說道:“草民郿縣韋素,拜見大唐皇帝陛下!陛下光復大唐基業,親率王師抵定關中,驅除韃虜,真乃關中福澤。”

雖然他極力裝出鎮定的樣子,但微微顫抖的身軀,卻暴露了他心中的緊張。

李洛見到韋素年約三十余,雖然頗有風霜之色,但一表人才,氣度清越,不禁暗自點頭。

此人先不說才能如何,就這身賣相,那也算是個美男子。

“起來說話。”李洛溫言說道,“先生也是一方之秀,德劭名士,看座吧。”

“謝陛下隆恩。”聽到李洛中正平和的聲音,韋素的緊張稍微緩和了一些,他不疾不徐的站起,畢恭畢敬的拱手行禮,“韋素,質本齊人,當不得陛下德劭之譽,慚愧萬分。”

質本齊人?

李洛聞言,不由訝然失笑,覺得這韋素有點意思。

唐主用手指輕輕捋著蓄出不久、微微上翹的唇邊胡須,明亮深邃的目光打量著素韋,淡淡笑道:“你明明是讀書人,卻說質本齊人,這是何故呢?難道你不擔心,朕因此而輕視你麽?”

韋素躬身長揖,聲音清朗,“陛下,草民讀書,是為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得自知之明。得自知之明,便不能自欺欺人,何況欺瞞陛下?”

這男人面露苦笑,“草民讀書越多,越是離了聖人教誨,但覺書中所說道理,最終歸於衣食民生之道。”

“草民孜孜於衣食財貨,百般經營,聊以養家糊口,如此庸俗不堪,並非清流君子所為,乃質本齊人也。”

唐主哈哈大笑,指著韋素顧左右曰:“好個質本齊人!雖非清流君子,倒算是個實誠君子!韋君可謂明心見性也。”

左右皆笑。

清流君子當然不可或缺,但李洛要用的,更是實幹之才。韋素沒有一般士人的迂腐,能夠毫不避諱的談論衣食經營,其實是有違儒家普世思想的。

這樣的人,往往更靠譜。一旦做了官,也會更容易成為幹員。

李洛又問:“據說韋君乃京兆韋氏後裔,不知名將韋臯可是祖上?”

韋素神色一肅,“回稟陛下,正是草民祖上。”

李洛點點頭,“那可知兵否?”

他不是問韋素知不知道打仗,而是問韋素有沒有讀過兵書戰略。

韋素答道:“兵家典籍略有涉獵,偶有心得,不敢知兵。”

這當然是謙虛的說法,其實就是承認“知兵”。

門閥雖然早就沒落,但門閥子弟的家庭教育思想,卻仍然不絕於縷。門閥子弟的傳統,就是要“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