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封官授爵,定國是詔

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千百人矚目之下,宣表官馬致遠,字正腔圓的宣讀封授詔書。

“……以唐高祖皇帝為不祧之祖,尊為始祖。追尊高祖諱時珍為宣王,曾祖諱贄為景王,祖父諱定國為敬王,父諱秀成為明王……”

“尊太公諱鐸為太上王;封崔氏秀寧為唐王後;封王長子李征為王世子,遙領雍州牧;封王次子李律為隴西郡王,遙領冀州牧;封王妹李沅為洛寧郡主;封王長女李微為長安郡主;”

“設七等爵位十二等。分為國公,郡公,縣侯,鄉侯,一等伯,二等伯,一等子,二等子,一等男,二等男,龍禁尉,驍騎尉。爵號帶開國者,世襲罔替。”

“公候伯子男為貴爵。公爵一品,侯爵二品,伯爵三品,子爵四品,男爵五品。龍禁尉六品,驍騎尉七品,俱為勛爵。”

“國公正一品,食邑萬戶,年俸銀一萬兩;郡公從一品,食邑八千戶,年俸祿八千兩;縣侯正二品,食邑六千戶,年俸銀六千兩;鄉侯從二品,食邑四千戶,年俸銀四千兩。”

“一等伯正三品,食邑兩千五百戶,年俸兩千五百兩;二等伯從三品,食邑兩千戶,年俸兩千兩;一等子正四品,食邑一千二百戶,年俸一千二百兩;二等子從四品,食邑一千戶,年俸一千兩。”

“一等男正五品,食邑八百戶,年俸八百兩;二等男食邑六百戶,年俸六百兩;龍禁尉正六品,年俸六百兩;驍騎尉正七品,年俸五百兩。”

“封文天祥為廬陵縣侯;封陳淑楨為清水鄉侯;封林必舉為蔚山鄉侯;封崔牧為墨源鄉侯,鄭思肖為雲驛鄉侯。”

“封都烈,烏圖,江鈞,楊青雀,鄭和,羅昱,查尹南,尚鑄,張會,龔侃十人為一等伯。”

“封楊序,朱頷,虎古,張斂,蕭北,武巖,光夏,瞿世,劉衛泰,申花生,韓韶,李雍,李揚,李益,宗晝,陳讓……二十人為二等伯。”

“封顏隼,劉大刀,顏仝,阿山,陳羽,喬布,顧鎧……二十八人為一等子;封楊栝,石珊瑚,李織,李綿……三十二人為二等子……”

隨著馬致遠念出一個個名字,很多人都激動無比。

自己封爵了!

很多人祖宗八輩都是種田的農夫,何曾做過一官半職?可是跟了李洛幾年,就封了爵位!

什麽是光宗耀祖?

這就是了。

公侯伯子男五等貴爵,總共封了一百十五個;而作為勛爵的驍騎尉和龍禁尉,也封了一百多個。

加起來近三百人。

江華鄉勇時代最早跟隨李洛的元從,哪怕當年是個普通鄉勇,大多數也撈了一個驍騎尉的世爵。

別看最低的驍騎尉只是七品,可難的是的是“開國驍騎尉”,世襲罔替,和大唐國祚相始終啊。

李洛這次一共拿出了二十萬戶的賦稅封授爵位,接近唐國轄下戶口的百分之三。

在李洛和崔秀寧的設定中,將來所有開國爵位的食邑,不能超過國家總戶口的百分之三,加上宗室的食邑,不能超過百分之五。而且包括宗室在內都要繳納賦稅。

只有一種人可以免稅二十年,那就是為國捐軀的烈士家屬,還必須是配偶和直系家屬。

這樣,國家養勛貴宗室的負擔,就能控制在一個很低的範圍。不會犯明朝的錯誤。

近三百個獲封爵位的人,絕大多數來自軍中,其次就是特察局,再其次才是文官和工匠。

皆大歡喜!

就是文天祥這樣對個人利祿不太熱衷的人,聽到自己封了自己家鄉的縣侯,也很激動。

要不是禮儀規定不能喧嘩,很多人肯定已經歡呼起來了。

但這還沒完,被封了二等男爵的馬致遠繼續宣讀道:

“……以爵授田。國公授予爵田一萬兩千畝,每降一等,遞減一千畝。故,驍騎尉授田一千畝……”

李洛計劃拿出了百分之一的土地,用來封授勛貴和宗室。但勛貴的田畝同樣需要交納賦稅,一視同仁。

除此之外,李洛還打算將對外征戰獲得的奴隸,按照功勞大小分給勛貴。

他又不是救世主,怎麽可能給予華夏之外的外族國民待遇?奴隸在全球範圍內還要存在好幾百年,他也無意改變這點。

接下來,就是《定國是詔》,這是關系唐國體制的大事,所以文天祥鄭思肖等人格外留意。

這些大事,李洛並沒有和群臣商議,而是和崔秀寧琢磨後就“乾綱獨斷”了。

政府一詞來自宋代。以中書省為核心,三省合稱政事堂,樞密院和中書省又並稱二府,政事堂和二府就合稱“政府”。

但是,實際上唐宋的三省是徒有其名,大權全部在政事堂手中。三省的長官,都在政事堂辦公,以堂閣之臣的身份參與政事。三省實際就是政事堂的辦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