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萬一……他真坐了天下呢?(第2/4頁)

“君上虛懷至大,敬重神器,謙不輕取,真命世之主也。然,天命在唐,臣民仰望,漢家氣運,在乎一身。縱不為帝,退而次之,豈可不王……”

“……若不王之,則無以承天命,奉宗廟,彰國威,安民心,亦無以激士氣也……君上不王,奈天下蒼生何也……”

“……臣等審時度勢,公心以謀,伏請君上順天應命,體恤眾望,進位唐王……”

李洛在歸德殿芙蓉閣接到勸進表,當場辭表。

“中原未復,百姓未安,吾功德微薄,不足以王之。”

九月十五,文天祥等人再次登閣進表,“君上不王,置我唐於何地,臣等痛心疾首也……”

李洛再次辭表:“王位,千鈞名器也。有德者居之而行王道。吾若王,恐王道有虧,本心有愧,而天下笑耳。”遂不允。

九月十九,群臣再次上表勸進,這次規模更加浩大。表曰:“……君上不王,恐上蒼歸咎,黎民不安,軍心不穩,而大唐危矣……”

君上啊,你再不稱王,大唐就危險了啊。

李洛在歸德殿正殿接了勸進表,只能說道:“如此,吾敢違天意,忍拂眾意乎!既王吾,吾勉之也。”

好吧,你們這麽堅持,我怎麽敢違抗天意,怎麽忍心罔顧名義呢?你們既然尊我為王,那我就只能勉強稱王,好好幹了。

這其實都是形式,君臣早就達成默契,心照不宣的。需要的只是一個程序。

文天祥等人聽到李洛正式答應,一起下拜道:“君上英明!”

李洛站起來,環視大殿上的百官,朗聲說道:“這天下,忽必烈稱帝,蕭隱稱帝,趙良鈐稱帝。哦,還有爪哇島上的趙昌,也是皇帝。”

“昔年曹孟德言,若無孤,這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今日寡人言,寡人在,則斷不許這天下將來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當然,此等言語,不宜宣揚。寡人說與諸卿,不過聊表寡人之志,望眾卿一如既往,勠力同心,恢復中原,再造大唐盛世!”

文天祥等人深深下拜,說道:“必不負君上之望。”

坐在側位的崔秀寧,看著李洛的神情舉止,心道:這男人啊,氣場越來越強,越來越像個帝王了。

隨後,鄭思肖起草了稱王詔書,頒發海東,兩江,福建,曉諭唐國臣民,唐公在臣民數次懇請下,為了恢復中原,黎民福祉,決定進位唐王。

定於十月初一,舉行進位大典。

這道詔書屬於預告,告訴臣民李洛準備稱王。但真正稱王的日子,卻是進位大典舉行之日。

同一天,李洛仍然以唐國公名義下詔,升國卿廨為政事堂,升各曹為各部,各處為各司。

進位大典的禮儀,交給禮部負責。

從兩勸兩辭,到預告詔書,再到著令禮部籌辦進位大典,每個環節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顯得很是規範肅重。

和蕭隱草草稱帝完全不同。

李洛準備稱王的詔書一下達,最激動的是最早跟他的“老人”。

君上一稱王,他們肯定有官升官,有爵進爵啊!

無論是唐國將士,文武百官,還是唐國百姓,得知李洛即將稱王的消息,都很是高興。從軍營到官衙,再到街坊村鎮,田間地頭,到處都在熱議李洛稱王。

好啊,君上進位大王,唐國就更穩了,百姓們分到的土地,就更有保障了。韃子要打回來就更難了。

百姓們雖然分到了土地,但唐國其實並沒有正式頒布相關法令,主持分田的只是地方官府和駐軍,這顯然讓百姓們不太放心。但民間早有傳言,說君上一旦稱王,將會效仿北魏隋唐,頒布“均田令”。

所以,百姓們等李洛稱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就連宋國和梁國,也得知李洛稱王大典的事。

被設為“行在”的廣州皇宮,趙良鈐君臣正在議論李洛稱王之事。

趙良鈐笑吟吟的端坐龍椅上,他的大紅龍袍又變得合體了,顯然近期心寬了不少,人也恢復了富態。

自從張弘範大敗被押到臨安處死,得到李洛支援的廣州小朝廷趁機收復廣東道三十六州縣,將原來的元廷官員撤的撤,殺的殺。

在李洛的默認下,後世大半個廣東的地盤,以及兩百多萬人口,就歸屬了廣州小朝廷。經過兩個多月的招兵買馬,宋軍恢復到十幾萬人,小朝廷也恢復了不少底氣。

“諸卿家,李洛雖然兵強馬壯,雄踞東南,卻不敢稱帝,只敢稱王。這是否能說,他還是留了歸宋的退路?”趙良鈐問道。

客家大將羅謖聞言不禁暗自搖頭。官家啊,李洛怎麽可能會歸宋?那是永遠不可能的事啊。

王宛說道:“官家,唐國自成一體,李洛自稱李唐後裔,又兵強馬壯,獨霸東南。此等樣人,如何會歸宋呢?他沒有稱帝,多半是認為東南一隅,不足以稱帝。由此可見,此人野心甚大,也很是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