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若君上不王,則奈天下蒼生何!

進位唐王?

李洛看了文天祥一眼,心中有數,說道:“文先生,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他相信,文天祥的回答一定不會讓他失望。

文天祥朗聲說道:“回君上話,微臣以為,如今足以稱王,也該稱王收攬天下人心,鼓舞漢家士氣。倘若遲遲不稱王,天下人會誤解君上有降元投機之心。甚至,將唐國公和越國公混為一談!”

李洛聞言微微一笑,他知道文天祥必有後話。

果然文天祥繼續道:“但,不能眼下就稱王!倒不是顧慮元廷攻打,因為君上稱不稱王,元廷都不會放過我唐。可若眼下稱王,有這件大事牽扯,那練兵和清鄉兩件要務,勢必會受到影響。”

“是以微臣以為。君上稱王,箭在弦上。但需要再等一段時日,應該在徹底穩固江南,打敗元軍圍攻之後,再進位唐王。如此一來,既不耽誤練兵清鄉,又能從容準備籌辦,還更能彰顯我唐威儀,天命眷顧。”

李洛聽得不住頷首,他和文氏當真是君臣相契,文氏之言,也是他的意思。

所謂“緩稱王,廣積糧”當然有道理,但如果李洛照搬這套,那就是刻舟求劍,自尋死路。

現在不是元末群雄割據時期。那時元廷已經實力大降,只能誰出頭打誰,勉強維持朝廷體面,你不出頭,朝廷就裝作看不見。

可眼下元廷實力這麽強大,蕭隱等幾家義軍眼看就撐不住了,李洛就是不稱王,元廷一樣很快會堅決鎮壓,絕對不會因為李洛不稱王,就放一馬或者緩一緩。

李洛這樣的“叛臣”,比義軍更讓元廷痛恨,會因為他“低調”就手下留情?

扯淡。

在這種情況下,稱王反而會招攬人心,提振士氣,讓百姓看到唐王大旗和元廷分庭抗禮,看到李洛敢於爭天下。

倘若不稱王,那就是……你連王都不敢稱,莫不是想招安?心懷僥幸?不敢和蒙元撕破臉,還給自己留退路,企圖再當越國公麽?

這樣,不但民心沒了,就是唐軍軍心,也會大受影響。而元軍和反唐勢力會更加驕狂。

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再要拒絕稱王,那真會影響大局,不是開玩笑。

當然,眼下就稱王,時機也不好。文天祥說的時間點,就是最佳方案了。

鄭思肖說道:“君上,微臣以為,就定下一個吉日。七月九日,大吉。今日是五月初七,還有兩月光景,正適合不過。”

李洛作為君主,當然不會立刻答應文天祥和鄭思肖,而是肅然說道:“王,名器也,人主亦當重之,豈能擅自枉加。此事,容後再議。”

所謂容後再議,就是同意了,不反對。那麽兩個月後進位唐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文天祥看到李洛同意,就很正式的說出一番話:“君上明睿沉毅,氣宇恢弘,壁立千仞,直上萬尋,嗣南陽之光武,追西岐之周文,高謀遠鑒,卓絕當世,巍巍乎王道也!”

“君上王之,則順天應命,太平有期,黎民有望。君上不王,則奈天下蒼生何!”

李洛端坐斂容道:“殷殷其言,寡人具之。”還是沒有明確答應,但意思已經不言自明。

文天祥也再次施禮道:“君上察納雅言,大善。”

林必舉,鄭思肖等文臣也一起行禮,鄭重說道:“君上察納雅言,大善!”

這也是勸進的一個程序了,君臣上下先建立默契,再過一段日子,就是一勸一辭,再勸再辭,最後才會“勉為其難”的接受,正式稱王。

武將們雖然沒聽到李洛說同意,但也知道什麽意思,一個個也都是神色振奮。

兩個月而已,他們完全等得及。

酒過三巡,忽然又是一聲驚雷,醞釀了很久的大雨,終於爆發了。

“嘩啦啦——”

“轟隆——”

傾盆大雨狂瀉而下,遠山頓時被大雨遮掩,錢塘江上白水茫茫,不見牛馬。整個望江樓都是水氣森森,侍女們的衣袂都被吹起。

好一場大雨!

看到如此大雨,而又無淋漓之苦,眾人都覺得心清氣爽。

李洛忽然有了一些文思,稍加醞釀,就開口吟道:

“大雨落錢塘,天水茫茫,望江樓上放眼量。浩蕩風雲八萬裏,知向何方?”

“往事溯流光,青史蒼蒼,當年射潮有吳王。趙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這首《浪淘沙》一出,崔秀寧固然心中好笑,而將領們都覺得君上這詩恢弘大氣,不同凡俗,當真妙的很。

“君上做得好詩!”

“好詩!妙哉!趙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將領們紛紛喝彩稱贊,都不是故意拍馬屁,而是真的覺得好。君上就是有才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