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黃牛迎接黑牛(第2/2頁)

拿寧海州來說,只有水軍八百,州衙巡檢兵五百,哪裏能管得了數以萬計的流民?

李洛問崔四三,流民在外居無定所,又沒有糧食,他們是怎麽堅持下來的?

崔四三回答,流民並不是一直當流民,實在堅持不住了,就會接受官府招納,再回鄉種地。種兩年地,被壓迫的活不下去了,又當流民。

今年是流民,明天或許是農民。今年是農民,明年或許是流民。就這麽交替循環,不斷轉換。

崔四三的話,終於解開了李洛長久以來的疑問。原來元朝流民是通過這種方式持續下去的。也難怪,如果一直當流民,要麽為了活命造反搶劫,要麽流浪餓死,怎麽可能一直存在?

元廷之所以始終無法解決流民難題,主要是從來沒有當回事。

因為,蒙古貴族覺得流民很正常,沒什麽大不了的。壓根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根子還是出在民族文化上。

蒙古上層終元一代,都沒有被漢化。他們認為,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像蒙古人那樣四處遊牧,逐水草而居。到處遊牧,是遊牧民族千百年的生存常態。

所以,流民活不下去四處流浪,就像牧民流動遷徙一樣,再正常不過了,那不是應該的嗎?

這是流民頑疾始終解決不了的重要原因。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很多漢官上奏呼籲解決流民問題,而元廷高層始終態度消極。

甚至出現過,在災荒之年,元廷不但不賑災,還鼓動百姓當流民去逃荒的奇葩現象。

十月十八,是個好日子。

李洛一行人,終於來到寧海州衙所在地:榮城。

榮城地處齊魯最東端,瀕臨大海,與高麗隔海相望。榮城是一個縣城,又是州衙所在,所以也是州城。

由於靠海,為了防備海盜侵襲,榮城的城墻比較高大堅固。

城門口的兵看見李洛等人,顯得很恭敬,壓根不敢提收取進城稅。

既然是州城,面積也不小,方圓能有四裏。進城之後,一眼看去還算熱鬧。

李洛打馬沿著城中主道,行了兩裏,就看到一座高大威武的衙門。大門匾額上四個大字:寧海州衙。

距離此處不遠,還有一座規模小了一號的衙門,乃是榮城縣衙。

這榮城縣官也真是倒黴,竟然和州官同處一城,那還不是小媳婦兒一樣?

州衙前的衙兵,看到李洛等人出現,僅僅愣了一下,就趕緊小跑過來,用生硬的蒙語問道:“敢問,官人是不是,新來的達魯花赤大人?”

他這蒙語說的非常別扭,但李洛還是勉強聽明白了。

“正是本官!”李洛冷冷說道。“叫知州出衙見我。”他用的是漢語。

“喳!”那衙兵學著蒙古大兵捶胸行禮應命,快速進衙回稟。

李洛才是這一州主官,非得擺足了架子,讓知州出來迎接不可。

很快,州衙中門大開,一個紫袍官人帶著一群官吏迎接出來。那紫袍官人雖然戴著烏紗帽,氣度儒雅,但又留著辮子,一看就是故意胡化的漢官。

“你勤懇可靠的助手黃不花,見過寧海州鎮守官人!”自稱黃不花的知州用蒙古語說道,他的蒙古語還湊合,應該是天天學。

李洛聽到知州的蒙古名字,差點就噴了。不花,是牛的意思,也是蒙古人最常用的名字之一。黃不花,那就是黃牛了。

漢人官僚,喜歡在漢姓後面,加上蒙古名字。如劉哈剌、王察罕等等。

不對……李洛很快意識到黃知州的狡猾,他蒙古名叫黃牛,黃牛代表勤奮老實,他這是自我標榜啊。

“我,來自高麗仁州的李哈剌不花,太子簡任的本州達魯花赤!”李洛也用“國語”報出根腳。

李洛說完,也覺得怪異。寧海百姓真是有福啊,達魯花赤的蒙古名是黑牛,知州的蒙古名是黃牛,簡直了。

真牛啊。

又是一個不花?黃知州也有點淩亂。還有,他本來還以為新任達魯花赤不是蒙古人就是色目人,卻萬萬想不到是個高麗人。

黃不花頓時有點替天下漢官不平。如今高麗人都能在中原做達魯花赤,偏偏漢人做不得,真是好沒道理!

不過,這李哈剌不花,可是太子簡任的達魯花赤啊,萬萬不能得罪。

“鎮守官人,這就請進入充滿敬意的牙帳吧,我們早在等待您的到來了。”黃知州拱手說道。

蒙古語習慣把衙門成為“牙帳”。

好幾天前,大都就來了調令,調任原來的達魯花赤哈日圖去戶部任郎中。既然哈日圖調走,那麽按照規矩,很快就有新的達魯花赤接任。黃知州已經等了幾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