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在下李洛,字中正

兩人打鬧完,李洛又認真道:“真金仰慕漢化,身邊有很多文士。我冒充的李氏也是漢化門閥。所以,我要取個字號。”

有名無字,實在不像大家出身。

崔秀寧冷笑:“看你詭異的表情,我猜你取的字一定很妖。”

李洛打了個響指,刮刮崔秀寧的鼻子,“夫人好聰明,又猜對了。不錯,我取的字,很妖。”

崔秀寧搖頭。這個逃犯,可千萬別取什麽潤之、逸仙,真心受不了。

然後,這個警花就聽到她的逃犯說:“重新介紹一下。在下李洛,字中正。”

我去!

崔秀寧差點罵出來。這麽妖的嗎?

“你是認真的嗎?”崔秀寧拍拍額頭。

李洛一臉認真的無辜,“是妖了點,但我是認真的啊!李中正,又中又正,不好嗎?”

“好吧。李中正!”崔秀寧真心服了,“總比另外兩個好點。我說,你不會還要娶個蒙古名字吧?”

李洛笑了,“夫人真是深知為夫啊。為了革命事業,取個蒙古名字向韃子表示心向大元,這只是策略,無關情操大節。”

“你看,高麗王有蒙古名,金方慶,李簽,還有後來的李成桂,甚至反元梟雄張士誠,都有蒙古名。”

“楊堅,李淵,李世民都有鮮卑名字。野豬皮有漢姓。後世某些開國元勛,也有蘇聯名字啊。”

崔秀寧問:“野豬皮是誰?”

李洛道:“愛新覺……那個羅,努爾哈……那個赤。”

崔秀寧懶得再和這李中正BB了。

李洛要取個蒙古名,當然不是跪舔。而是“安達”印侯和“伯父”李簽給他的建議。

印侯是蒙古人,李簽是資深政客。兩人的建議由不得李洛不重視。

要知道,如今的漢官,大多數是雙名制。就是除了漢名,還要取個蒙古名。這可不是趕時髦,而是為了表示對主子的“仰慕”和“忠心”。

大漢奸們自然不用說,人人都有蒙古名。就是中下層的漢族官僚,也多有蒙古名,而且“刻苦”學習蒙語。

是不是很悲哀?

但這是後世鮮為人知的事實,歷史學者們都不好意思提的事實。

當時漢人胡化之嚴重,遠超後世的認知。

《明實錄》記載:“胡俗變易中國,士庶鹹辮發胡服,無復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姓氏,為胡名,習胡語,依胡俗,恬不知怪。”

看到沒?這是服飾、姓名、語言、風俗等全方面的蒙古化哦。

南方剛被占領沒幾年,胡化才剛剛開始。可是整個北方已經淪陷半個世紀,胡化之重觸目驚心。

元末,紅巾軍在北方打擊胡化,陳友諒在湖廣打擊胡化,張士誠和朱元璋在江南打擊胡化,明玉珍在四川打擊胡化……

這是第一次的大規模反胡化。

明朝一統後,洪武下詔書“禁胡俗、恢漢制”,再次強力打擊胡化,撥亂反正。

可是,漢人政權兩次大規模反胡化,蒙古風俗仍然難以盡滅。由此可見,元朝胡化之重。

在這種情況下,漢人和高麗上層的雙名制就成了主流。

元代官場,流行說國語(蒙語),漢官拜見蒙古上官,不但說“國語”,還大多報蒙古名。

就是漢官之間,也會說“國語”,報“胡名”。

李洛要是不取個蒙古名,即便不是另類,起碼也是少數派,容易受到猜疑。

一時權宜變通都做不到,還能做成什麽大事?

李洛能不能不做元朝和高麗的官兒,直接跑到海東發展勢力?

不能。

因為海東人口太少。

李洛處心積慮謀取元朝沿海州縣的官位,不就是為了“偷人口”麽?

沒有官位護體,他如何能“偷人”?沒有人口,海東有個毛用?

等海東的人口資源能支持十萬大軍,李洛才不用再做元朝的官。

說白了,他這個達魯花赤,主要是為了人口才當的。

暫時要當好元朝的官兒,在蒙元體制內混下去,就要先對自己革命。

不過就是辮發、質孫服、胡名而已。這烈度,他還能承受。

李洛頭發被崔秀寧編成兩條辮子,挽成雙環垂在耳邊。

由於沒有髡頭(剃發),並不難看。

“嗯,比清朝的那種辮子頭好看多了。”崔秀寧笑道。

李洛哼哼:“我大清那是辮子嗎?那是豬尾巴。”

編好了頭發,李洛戴上蒙古瓦楞帽,穿上質孫服,立刻成了一個假蒙古人。

只是,他的長相,無論如何不像是蒙古人。這也是如今很多上等漢奸的標準裝扮。

李洛先寫了一封拜帖,又帶了一些寶石,就出了院子,騎馬直接往儲政院而去。

白天,真金太子一般不在皇城東宮,而是在太子理政衙門:大元儲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