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最後一課

大經筵,王淵最後一次給皇帝講課。

內閣、六部、六科、五寺、通政司、都督府,甚至是司禮監、禦馬監的主官,都齊聚一堂聆聽太師講學。

王淵到場之時,眾臣齊刷刷起立致敬。

以前或許摻雜其他因素,但這回行禮卻發自真心,誰都知道王淵不會再回大明。

不多時,皇帝升座。

朱載堻說道:“今日經筵大會,不講尋常科目,太師可暢所欲言。”

王淵掏出一本小冊子:“臣丁憂期間,還著有一書。陛下可刊印四海,也可束之文淵閣。”

群臣皆驚,之前那本《宏觀經濟學》,都被譽為經世濟民之術,太師竟然還藏著一本更厲害的?

朱載堻問道:“此書是何內容?”

王淵答道:“書名《歷代田畝制度》。從西周至國朝,只是國朝部分,或許有些褒貶太祖,因此臣不敢輕易示人。”

朱載堻又說:“當今官員士子,都欲再復盛唐景象。太師便講一講唐代的田畝制度吧。”

“敢不從命。”王淵起身走到主講位。

文武百官,太監侍衛,皆靜待聆聽。

王淵整理衣袖,說道:“唐代田畝制度,當從北魏時說起。北魏乃異族政權,初時沒有賦役制度,朝廷甚至不給官員發放俸祿。那該如何解決財政呢?朝廷靠搶,官員靠貪。北魏馮太後執政,收無主荒地為國有,再將土地分配給流民。如此,北魏有了賦稅制度,並且有錢糧發放官員俸祿,從此北魏官員搶劫百姓屬於非法行為。這就是隋唐均田制的起源!”

“為何當時可以實行均田制?因為整個北方都被打爛了,人煙稀少,荒田遍布。”

“到了隋煬帝時期,由於人口較之北魏大量增長,朝廷嚴重缺少土地分給百姓。這是造成隋朝滅亡的主因之一,今日且不講隋朝,只說唐朝田畝制度。”

“唐因隋制,均田制也繼承下來。隋末大亂,人口銳減,均田制再度可行。貞觀盛世是怎麽來的?均田制加上府兵制而已。全國絕大多數土地,都歸朝廷所有,以世業田、口分田的形式分給百姓,百姓不但要給朝廷交租,還要給朝廷打仗,而且是自備兵甲打仗。在唐代初期,特別是關中一帶,全民皆兵,兵農合一。”

“但是,這種田畝制度,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門閥和貴族,完全處於免稅狀態。以門閥和貴族的勢力,只需百十年,就能大量兼並土地。如此一來,到了唐玄宗執政時,占據大量田畝的門閥貴族,可以不給朝廷納稅。而占有少量田畝的農民,卻必須承擔整個國家的運轉。如此,朝廷就沒錢了,唐玄宗窮得很啊。”

朱載堻突然打斷:“唐初謀士輩出,就沒有制定國策以約束嗎?”

“有,”王淵笑著解釋,“就拿百姓來說。一個百姓年滿十八歲,就能獲得國家授田。以一百畝為準,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後代。另外八十畝為口分田,田主死後或犯罪,必須還給朝廷,並且禁止買賣。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分到手裏的土地,百姓怎會老實上交朝廷?一旦朝廷兼管不利,那些口分田就被私下轉賣,或者脫籍成為黑戶,口分田也成為黑田。”

“唐代朝廷每年十月計田一次,同時還審查人口戶籍。年滿十八歲的男丁,可得田一百畝。年老、重病、殘疾者,可得田四十畝。守寡妻妾,可得田三十畝。每家的戶主,可多得二十畝。以上情況,不論得田多少,皆以二十畝為永業田,剩下的口分田都要在第二年十月交還給朝廷。”

“但天下官吏自有惰性,每年清田普查一次,根本就忙不過來,也不願意那麽忙。此田今年由誰耕種,第二年同樣交給這人,只在名義上收歸朝廷再重新分配。田主死了,不會上報官府,繼續占著口分田。丁口年滿十八,立即到官府報備,請求朝廷分與土地。如此,土地越分越多,越收越少。若實在瞞不過官府,就將死人之田賣給門閥貴族,地方官吏又怎敢向門閥貴族收田?”

“於是,到了唐玄宗時期,全國大部分田畝,雖然依舊屬於國家的官田,但早已掌握在門閥貴族和豪強手中。但每年都有男丁成年啊,每年都要給百姓分配土地啊。地方官吏只能拿著紙面上的官田,分給那些新近成年的男丁。”

“這些男丁名義上有田,但他們的土地,實際上被門閥貴族耕種。門閥貴族占田而不交稅,男丁無田卻必須交稅。而且,男丁分到虛田之後,還必須給國家打仗,這就是府兵制。一個男人,要養家糊口,手裏頭無田可耕,還得自備兵甲給朝廷打仗。這讓百姓如何得活?要麽逃亡,要麽給門閥當佃戶。官府征兵之時,紛紛剁掉自己的手指成為殘廢,這樣就能逃脫府兵制的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