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三請三辭

文淵閣。

汪鋐終於辭職成功,內閣只剩下三位大臣:羅欽順、田秋、嚴嵩。

首輔羅欽順的孫女,嫁給王淵的長子,雙方乃是兒女親家。雖然羅欽順並無政治立場,但早就被視為“王黨核心”。

次輔田秋,更是王淵的同鄉兼鄉試同年,板上釘釘的未來首輔。

閣臣嚴嵩,小皇帝還沒生出來,就已經投靠王淵。朱厚照離京期間,嚴嵩又靠攏當時的顧貴妃,也算是半個顧太後的人。

很明顯,內閣仍在王淵掌控當中。

但是,翰林院和制敕房,現由帝黨夏言掌控。戶部尚書,由楊廷和留下的宋滄擔任。禮部尚書、左都禦史、吏部左侍郎,全部換成積極支持出兵老撾的帝黨——小皇帝大概掌握四分之一的朝堂勢力。

“三位閣老,太師急遞!”

一個中書舍人,快步跑過來,羅欽順、田秋、嚴嵩立即聚攏。

羅欽順拆開火漆,一眼掃完奏疏,順手遞給田秋:“太師請辭。”

田秋看了一眼,又把奏疏交給嚴嵩。

嚴嵩一聲嘆息:“唉,果然如此。”

羅欽順年事已高,頂多再撐兩三年,田秋就會自動晉升首輔,而嚴嵩則要變成次輔。

以嚴嵩的心性抱負,自然想要更進一步。他跟桂萼一樣,同樣看不起田秋,無法忍受自己位居一個庸相之下。

但朝中局勢太過微妙,王黨遍布朝野,皇帝不會允許一個強勢王黨秉政。同時,王黨也不會允許帝黨秉政,田秋屬於雙方的妥協產物。

嚴嵩能夠看明白這點,他不但不能攻擊田秋,反而必須保住田秋的位子。

田秋一旦下台,帝黨必然上位。

而為了給帝黨騰位子,到時候嚴嵩首當其沖,很可能被皇帝逼著致仕。

嚴嵩與田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相反,若田秋能夠穩坐首輔,嚴嵩將成為實質上的內閣話事人。因為嚴嵩是王黨老人,又是顧太後的人,同時還能力出眾,各方都需要他來調節,什麽政令都需要他來決定。

一個不是首輔的首輔!

嚴嵩對此,非常期待。

王淵的請辭奏疏,被火速送往乾清宮。

朱載堻看完短暫愣神,長舒一口氣的同時,心中又生出些許不舍。

人心就是這麽古怪。

如果王淵賴著不走,朱載堻肯定憤怒怨恨。王淵如此幹脆的辭職,朱載堻又開始念舊情了,腦子裏全是王太師的種種好處。

小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父皇安排了很多老師。

那些老師,要麽嚴厲,要麽刻版。不論他們本性如何,教導太子時都必須如此,否則就會被言官彈劾行為不端。

只有王淵,和藹可親,循序善誘,令太子打心眼裏愛慕尊敬。

即便是做了皇帝,王淵依舊在教導他,甚至毫不避諱的指出誰是王黨,如此才能讓朱載堻真正認清朝堂局勢。

亦師亦父,這是朱載堻對王淵的感情。

朱載堻拿起朱筆,在奏疏上批閱:“不允。”

這封奏疏,是王淵從南京發來的,信送出去之後就停下不動。

在收到皇帝的回復之後,王淵再次啟程,到了揚州又寫信請辭。

皇帝依舊不允。

行至天津,王淵寫第三封信請辭,此時滿朝文武都得到消息。

即便許多人早有預料,但還是被驚得說不出話來。因為王淵今年才四十八歲,作為一個首輔,實在太年輕了,只要身體沒問題,再幹二十年都不在話下。

北京西郊火車站。

王淵帶著兩位妻子下車,由於沒有泄露回京時間,並無官員和弟子前來迎接,甚至王淵的家人都不知道。

城墻早已增築完成,北京城的面積將近翻倍。

鐵路繞著城墻而過,下了火車不遠,便是城西大學士第。王淵都已經回家了,滿朝文武都沒接到消息,只有錦衣衛火速前去稟報皇帝。

如今大明的鐵路,大致如下——

第一條:從京城西山,一路向東連接薊州,又從薊州延伸到山海關。

第二條:從通州南下天津,又從天津延伸到淮安(未過黃河,只到淮安府城以北)。

第三條:從朔州向北,經山陰,至大同。

第四條:從平遙向北,經祁縣、太原,至忻州。

這四條鐵路都具備戰略意義,第一條能夠輻射大寧、遼寧,加強中央與東北的聯系。並且還在繼續向東鋪設,下一階段的目標是修到廣寧(錦州)。

第二條鐵路的作用,是把黃河以北的漕運,全部改為鐵路運輸。

第三條、第四條鐵路,是加強山西與河套的聯系。不僅運兵方便,每年運送軍事物資的開支,都能因此節省下來一大筆。

隨著蒸汽毛紡機的發明,如今很多晉商都轉為工廠主。一些晉商從河套、集寧采購羊毛,轉運到山西賣給工廠主,紡織成各種毛布料,賣至北直隸、陜西、河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