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圈圈點點(第2/2頁)

王淵寫的什麽?

在討論文武之道時,他說先秦時代不分文武,宰相都是下馬治民、上馬管軍,所以有“兵農一致,文武同方”的說法。又以管仲為例,闡述以文促武、以武敦文的道理。

雖然千古大道相同,但具體環境是變化的,於是有了文治和武治的差別。

天下混亂的大爭之世,必須以武治為主,因為此時的首要目標是強兵。但與此同時,更要重視文治之功。

為何大明太祖能得天下,其英明神武的地方,就體現在文治方面。張士誠和陳友諒,一個富甲天下,一個兵多地廣,卻只知掠奪,不事生產。太祖皇帝可以敗一次、敗兩次、敗三次,由於軍糧充足,敗多少次都可以從頭再來。

而張士誠和陳友諒,看似強大,其實早把治下百姓掏空。他們敗一次便內部矛盾激化,敗兩次、三次就徹底崩盤。這就是太祖皇帝的文治之功。

現在又是什麽情況呢?

其一,太祖皇帝定下的制度,被破壞得千瘡百孔。馬政、鹽政、茶政分別如何如何,衛所制度又如何如何,官田制度又如何如何。

其二,此時的大明,與開國之初又不同。國朝初年,地廣人稀,只要種地,皆得其活,人民富足安樂。一百五十年過去,人口繁衍生息,大明變得人多地少,因此催生出大量流民。一旦有反賊舉事,這些流民都是潛在威脅。

其三,太監和貪官,盤剝百姓,魚肉鄉裏,人民苦不堪言,應該整頓吏治。

其四,土地兼並是個最嚴重的問題,這導致朝廷收不上賦稅,而農民又負擔沉重。應該進行全國性的土地清查,改革賦役制度,既能增加稅收,又能減輕農民負擔。

其五……

王淵說了很多實際問題,有些是從王陽明那裏聽來的,有些是從沈復璁那裏聽來的,有些是鄉試路途中請教商隊秦把頭所知,還有些是自己在穿青寨親身體會的。

甚至,王淵還提出先把實物賦稅,逐步改為貨幣納稅,取得成效之後幹脆攤丁入畝。

還有,王淵認為應該增加就業,讓流民能找到活路。首先要進行的,便是戶籍制度改革,允許小商販在居住地落籍,一個戶籍改革便能減少無數流民。

這些都還不算什麽,最嚇人的是,王淵提出實行分稅制。即把一些稅收列為國稅,另一些稅收列為地稅,這樣才能充實戶部,讓中央在關鍵時刻有錢可用。

可惜戶部尚書沒參與閱卷,否則肯定要給王淵一個大圈圈。

於是就出現巨大分歧,楊一清和張倫覺得王淵言之有物,特別贊賞王淵的卷子。

而大部分閱卷官,覺得王淵太過激進,他若當上重臣,必然將大明折騰得夠嗆。但總算針砭時弊,而且說得有些道理,於是隨便給個三四等評分。

被排到九十八名,夠咱威武大將軍朱壽先生慢慢找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