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3/4頁)

而這一次,更有所不同。

因為下面坐著的人非止明道齋的學生,還有敬義齋等其他齋的,甚至還有楊開元、孫士魯等老師過來旁聽。

環顧了一圈台下的眾人,張幼雙拍拍手,露出個篤定的笑,“這回,我要說的內容,對你們很重要。”

“我這回要講的是鄉試、會試中的出題傾向和頻率!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摸清楚了鄉、會試的出題傾向,這才能對症下藥。”

鄉試、會試中《四書義》的出題共占三道,而眾所周知,四書是有四本的。

這就決定了每本書的出題傾向和頻率各不相同。

饒是已經習慣了張幼雙這獨具一格的教學方式,眾人還是不由一怔,幾乎疑心自己是聽錯了,旋即紛紛吃了一驚。

鄉、會試的出題傾向?!這難道也有跡可循嗎?

王希禮渾身一震,不可置信地擡眼看了過去。

這、這也有竅門?

孟敬仲也怔住了,喉口仿佛被什麽東西堵住。

他當然知道這究竟意味著什麽,這幾天下來近乎沉寂的心再度劇烈地跳動了起來。

少年們幾乎沸騰了,再也壓抑不住激動的心情,爭相恐後地舉手問:

“先生,當真知曉鄉、會試的出題頻率了嗎?”這是驚喜的。

“……先生沒有騙我們吧?”這是持懷疑態度的。

“先生是如何知曉的?!”這是迫不及待的。

另有人怒道:“別吵!快讓先生講!”

張幼雙深吸了一口氣,“大家平日裏時文看得多,但或許少有人知曉,鄉、會試每年《孟子》、《論語》都是必出的,而剩下來的一道,則從《大學》、《中庸》之間作選擇。”

只這第一句話,對於台下眾人來說不諦於一聲春雷在腦袋上炸響。

張幼雙平靜地收回了視線,“我翻閱了這些年來的程文墨卷,發現《大學》的出題頻率要少於《中庸》。”

畢竟大學只有五千多字,考官為了多考察學生的能力,自然會選擇字數更多,難度更大的,不過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所以,這就要求你們,一定要將復習的重點放在《孟子》、《論語》和《中庸》之上!”

時人其實多反感猜題、擬題的行徑,不過這一年多的接觸下來,明道齋的眾人早就被張幼雙這種授課方式所折服了。

察覺到張幼雙即將講的內容,或許又是那等石破天驚的驚世之語,祝保才等人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本子,飛快地記著筆記。

這一年下來,明道齋的學生們幾乎都是人手一本筆記。

之前張先生沒提還未覺得,張幼雙要求他們記筆記之後,他們才發覺這筆記竟然如此好用。

“到了鄉試、會試階段,你們就不要再做小題了,鄉試會試是國家的掄才大典,鮮少出那種割裂經文的。出的基本上都是大題。主要緊扣‘修己’和‘治人’這兩方面。”

多做大題……

眾人運筆如飛,目光炯炯地等著張幼雙接下來的話。

伴隨著張幼雙繼續往下講,李鄲神情也漸趨復雜。

“……”深刻地察覺到了從前那個和張幼雙叫板的自己究竟有多天真。

張幼雙回身,在橫軸上刷刷落筆,輔助學生們記錄。

“你們要記住,《論語》中,雍也、公冶長、顏淵、子路、泰伯、衛靈公、子罕、子張篇的出題頻率都比較高。”

……

這都是她經過歸納整理之後,絕對準確的數據。

台下,幾個胡子花白的老頭兒忍不住苦笑著嘆了口氣。

“唉……這個張幼雙啊,還真不知道拿她怎麽辦!”

楊開元樂呵呵地伸手一指笑道:“還能怎麽辦?俞先生和陶山長就不說了,你沒看到這些學生都喜歡她這個先生喜歡得不得了嗎?上回那道試的王提學可不是對她贊不絕口?”

這一年相處下來,對於張幼雙的教學方式,他們是無可奈何,只能幹瞪眼。漸漸地,態度也都松動軟化了,甚至是服了。

因為這姑娘說得的確不無道理,他們甚至沒有辦法反駁。而這童子試三場下來,趙敏博、王提學對這位姑娘的推崇也是有目共睹。

那位王提學臨走之前,甚至還當著眾人的面,頷首誇張幼雙是英思健筆,女子中的進士,越縣屈指可數的俊才。

這句點評可謂是榮耀至極,只這一句點評,張幼雙在越縣周邊等地區士林,可謂是踏上了青雲路,地位扶搖直上。

聽到楊開元這話,眾人忍不住相視哈哈一笑。

“《孟子》中,則梁惠王上、萬章下、盡心上、滕文公上和下,出題頻率較高。”

“《中庸》集中在首章,以及‘修身’、‘九經’、論誠、論至誠之聖人與天地同體這幾章。”

“《大學》則集中在了‘治國平天下’傳十章,‘止於至善’傳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