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書院軼事(第4/6頁)

各家書院收到回去的學生如此反饋,俱是一驚,終於明白了方靖遠在當今天子心目中的地方,竟是不亞於那些朝中老臣,難怪總有人傳言,說正事因為小方探花獨得聖寵,才惹惱了太上皇,將他“發配”到海州來,沒想到他到此地竟如魚得水,做出這般成績,才讓官家一升再升,如今已成為本朝最年輕的封疆大吏。

哪怕這位京東轉運使名下的十幾個州府中只有兩個確確實實在他手中,其他都還在金國統治之下,但對於海州人來說,不光是官家看好,他們也一樣看好,早晚都是他的囊中之物,這官封的,一點兒都沒錯。

雲台春遊之後,密州知府剛收拿到《雲台詩集》,看到方靖遠的題詞,正笑話這位大名鼎鼎的探花郎書法不過爾爾,就聽聞宋軍已兵臨城下,竟有人裏應外合,偷偷獻出城門,當場就摔了詩集,倉惶而逃,壓根連阻止反抗和守城的心思都沒了。

只是他還沒逃出府衙,就被城中百姓堵在了門口,高呼手下的侍衛前來保護,卻喊得嗓子都快啞了也沒喊來幾個人,等到被人抓住成了階下囚之後,他方才得知,原來那本《雲台詩集》進是宋軍和一些地方士族豪商們約定的暗號,他們借此傳達了京東轉運使方靖遠的意思,但凡擒拿一州知府並獻上人頭者,既往不咎,可全族改換戶籍,成為大宋子民,有資格參加今年的京東路解試。

這些豪商士族幾十年來在金人治下,也被扒了不知多少層皮,最可怕的不光是被剝削和壓迫,而是在金國有限的漢人進士名額下,他們連翻身出頭的機會都看不到。

而現在,只要聯合起來,拿下知府,獻上人頭,他們不但可以改換門庭,還能夠獲得新的身份和應試資格,就算今年的解試考不上,那還有三年後的,只要有了上升的希望,家族就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對於這些人家來說,出頭的機會,比什麽都重要。

更何況,他們這一年多來也看到了南邊的變化,尤其是海州的變化,簡直是日新月異。眼看著那些流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可以去讀書學藝,自由經商,日子過得那是蒸蒸日上。而他們卻在金人治下戰戰兢兢地生活,朝不保夕,這對比何等慘烈。

所以一有機會,誰都不願放棄。

密州知府沒能逃走,成了密州百姓的投名狀,而萊州知府比他早一步得到消息,果斷棄城而逃,只可惜他剛逃到青州時,青州已被辛棄疾帶大軍包圍,將他和青州知府一鍋端,一個也沒漏下。

短短一月間,山東易主,引起天下嘩然。

別人只看到這一月間幾座州府易主,卻沒看到,從一年前開始,辛棄疾和方靖遠就在州府之外的鄉鎮招兵買馬,收攏各地流民,逐步蠶食了膠東半島的農村和鄉鎮,只留下幾座州府在金兵手中,如今時機一到,這些府城裏早有投靠他們的人,根本無需強攻,就拿下了這些在金兵看來固若金湯的城池。

“再堅固的城池,始終需要人來守,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這失天下,自古如此,從無例外。”

方靖遠在雲台書院的大講壇上,侃侃而談,向學子們講述此番奪取山東諸府的經過,坦然說道:“先前召集雲台春遊,也是為了看看北方的民心何在。書院是傳播知識之地,也是聚集民心人氣之地,諸位在讀書之余,也要不忘國事,關心民事,方能成為有用之才。”

學子們感動不已,然後就被趕去下地種田。

方靖遠要求書院無論哪一科的學子,每旬都要抽出一日時間參與勞作,就是要他們體驗民生疾苦,以後無論是當官還是從商,都要愛惜民力物力,不可橫征暴斂貪贓枉法,不可投機取巧牟取暴利。

學生們都被他“勞動”得熱淚盈眶,回頭愈發刻苦讀書,恨不得今年都能通過解試,就不用再受這位魔鬼考官的花式折磨了。

這種用功的態度,讓方靖遠深感欣慰,只要保持這種精神和學習態度,何愁會試不過?

其實他趕著拿下膠東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時機已到,現在奪下山東半島,還趕得上今年的耕種,否則這些農田在金人手中一日,就要荒廢一日,一年下來,若是再鬧點水災旱災,還不知要多出多少的難民流民,而海州城,也著實再容納不下更多的人了。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京東路如今的人口和實際控制面積不達標,導致朝廷給的解試名額不足,他若是想從金國手裏搶人才,就的先拿到這些州府的地盤,才能擴大招生,獲取更多高考,哦不,會試的名額。

如今終於爭取到了二十五比一的解試舉人名額,比例幾乎可以跟臨安齊平,方靖遠已是十分滿意。

畢竟,北方的文教水平比南方相差甚遠,尤其是這些年在金人統治下,除了一些投靠了金國的世家大族,尋常百姓別說讀書,連見到書本的機會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