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海州雲道(第2/3頁)

“而這幫工,哪裏比得上徒弟呢?海州城外有數萬流民,成日衣食難繼,鬻兒賣女,尤其是那些女子,生計更是艱難。我準備安排些適合她們的活計,盡可能都給她們多點工作,以工代賑,讓大家都能活下去。”

“若是你能從中選些有廚藝天賦的弟子,既可以減輕你的負擔,也可以幫助更多人,至於餓死師父的事,你大可放心,只要有我在一日,你便如我的長輩一般,定會奉養你終老。”

十三姨聽得神情激動,雙目含淚,嘴中發出“咯咯”的聲音,哪怕不能成言,亦是連連點頭,總算應下了此事,開始經營州府大食堂。

海州整個城池都在重建當中,自然不如臨安那般繁華,可隨著金兵退去,魏勝領了大宋的任命,帶著大宋官員入城接收城中事務,正式宣布海州已回歸大宋治下時,城中百姓無不奔走相告,喜不自勝。

從汴京淪陷,北宋滅亡三十多年以來,原本一直處於大宋文治之下的淮南淮北山東河北等地,被這種強勢的草原統治方式摧毀了原來的文化根基,統治者的野蠻粗暴和橫征暴斂,加上戰亂後的天災人禍,讓這片昔日華夏文明起源之地,從沃土千裏變成了荒蕪野地,十室九空,亡者曝於荒野,生者朝不保夕。

誰都不知道明日會如何,這種戰戰兢兢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捱,所以才會在有人帶頭舉義時,便如星火燎原,一呼百應,可接下來怎麽走,誰也不知道。

哪怕青州軍當年在短短兩年間就占據大片山東之地,聚眾數十萬人,可在金兵的圍攻和叛徒的破壞下,耿京一死便土崩瓦解。

所以當魏勝選擇歸附大宋,方靖遠和辛棄疾張榜安民,昭告征集流民以工代賑,修築外城,女子可入織坊和各種工坊做工賺錢,孩童可免費入學,不能自理的老幼則送入安民院照顧,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海州內外的百姓都安定下來。

他們不在懼怕來日,不在擔心會被大宋放棄,只要付出努力,辛勤工作,就可以獲得衣食溫飽,還可以申請在城外墾荒定居,真正成為海州的一份子。

尤其是那些城外的苦力,原本最怕修築城墻時的重體力勞動會讓他們拿命去填,畢竟昔日秦始皇修築長城,歷代修築城墻,都是靠人力肩擡斧鑿,一點點用血肉鑄就的雄關。城墻之下,有多少累累白骨,根本無人知曉。

可不做,一樣是死。

流民們抱著僥幸求生的心情來到工地時,卻看到一架架古怪的“雲車”分別占據了幾處地方,有工頭安排人用板車運送石材,再用那些吊車和雲車轉運到城墻上,他們只需要及時填補灰漿,堆砌拼縫,確保砌墻的準確度就行,而不需要他們再用自己幹瘦的身軀去背負巨石,一個不慎就會被壓在下面,輕則傷,重則亡。

方靖遠特地寫了一整張大字的安全提示,命人張榜公告之外,還特地讓衙差在旁邊反復高聲念給所有的工人聽,就是擔心他們不識字,不聽從安排,造成意外傷亡。

西山那邊有他特制的火藥開山,已無需人工開鑿,他們只需要將炸開的山石裝筐,通過吊索運送到上下,分揀整理後,再用板車推送到工地上。

當初在臨安研制的水磨坊圖紙他也帶來了海州,還沒用來磨面,就先用來做粉碎機。這邊的山上石灰石和頁巖的產量不低,平時開采了青石用於建築後,這些都成了廢品,如今統統被他利用起來,直接在山下開鑿建造了兩處石灰窯和一處石料加工廠。

無論是海州人還是蘇北山東逃難來此的流民,哪裏見過這等陣勢,先是雷鳴般的山搖地動後,昔日需要他們辛苦開鑿數十日甚至幾個月的山石就已被炸裂崩塌,還有各種工具可以幫他們挖、撬、裝運,比原來不知輕松了多少倍。

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那一上一下的兩條“山路”。其中一條是懸索吊筐,專門運貨之用,被稱為天路。而另一條,則是由巨石碾壓而成,被稱為雲道。

那是因為在開山取石之時,有一塊巨石極為堅硬,若是整個炸開需耗費的人力物力過大,方靖遠去看了一圈後,就讓幾個老工匠帶著徒弟上山,將這塊巨石原地修了個個邊,鑿去棱角後,成了個巨大無比的石碾,然後從底部斷開後,真正實現了方靖遠在完顏雍那表演的杠杆原理。

他給了工匠們一個支點,他們不但圓滿完成了開山鑿石,還將這個巨大的石碾撬動後,一路滾下山,沿著他們提前劃好的路線,轟轟雷雷地碾壓過去,形成了一條極為幹凈漂亮山路,起點在山巔,終點在山下的河邊,如白雲傾瀉,玉帶飄搖,所謂巧奪天工,莫不如是。

這一功,在方靖遠張榜時,除了記給開山的工匠外,還在山腳下雲道的終點處,特地立碑為記,請辛棄疾寫了一片小傳,記載這條雲道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