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連山如畫(第2/2頁)

魏勝見他如此唏噓不已,安慰說道:“其實近半年來,有不少山東流民前來投奔,只是其中魚龍混雜,我只怕有金人暗探,都安置在城外,並不敢接納入城。”

“方使君才智勝過末將百倍,若能收編流民,開荒治軍,都可以增強海州實力,吸引更多人前來投靠。”

方靖遠點點頭,說道:“魏將軍熟知海州人事,此番還要請將軍傾力襄助,元澤必當竭盡所能,經營海州,不光是給海州百姓一處安居之所,也是給朝廷一個抗金的樣板。讓他們看看,魏將軍不但能拿下海州,守住海州,還能以此為據點,北上西進,一點點收復我大宋江山。”

“你我二人文武同心戮力,必能事半功倍!”

魏勝當初接應他從金國歸宋,亦曾一路同行,兩人都是愛好機關戰車之人,當時就一起研究了不少,沒想到當日一別,如今還能同行不說,還成了最親密的上下級關系,對魏勝而言,自然遠勝過其他那些鄙視武將的大宋文官,再得方靖遠許諾,更是松了口氣。

他原本是韓世忠手下的一名弓箭手,後來負責在海州、沂州一代刺探金國軍情,本是楚州最出色的暗探,然而他刺探到的情報,並未得到楚州知州的重視,他便自告奮勇渡江北上,率三百義士於金國後方的漣水起義,自稱為“忠義軍”,招兵的名義,就是要回歸大宋,在拿下海州後,他便自領海州制置使,文武統領,開倉濟民,行工商,自行販鹽酒收稅,築城造車,才使海州成為金國背心芒刺。

然而因為跟楚州知州的舊怨,他心知自己跟大宋文臣的區別,就怕朝廷派個跟楚州知州差不多的文官來,到時候處處掣肘,非但經營不好海州,反而內耗下去,白白犧牲了昔日心血。

可沒想到,趙構的一句“小懲大誡”,“流放”方靖遠,在朝中那些高官們看來的苦差要命差,卻是魏勝求之不得的結果!

他幾乎是迫不及待地就把自己在海州一帶經營地狀況都告訴了方靖遠,尤其是還告訴了辛棄疾,山東曾有不少人來投奔,但當初他因為兵馬不足,又因為楚州作梗,沒有朝廷後援,只能傳信給他們,讓他們結寨自守,以待王師。

其中在沂州最大的倉山寨中,有數十萬百姓,近半數都是昔日青州軍殘部,當初在耿京死後,軍中大亂,辛棄疾悲憤之下,帶了數十人去金兵大營追殺叛徒,而後青州軍以四散飄零,不知下落。他只能帶著親兵一路南下千裏,避過金兵圍追堵截,方才回歸大宋境內。當初四散的青州軍民,仍是無法逃過金兵追殺,輾轉南下,想不到竟然在倉山落腳,時間才不過一年有余,這些人應該都不會忘了辛棄疾這位昔日青州軍中的頭號書記官。

辛棄疾此行的主要任務,就是招攬舊部,以圖謀收服山東,想不到一來魏勝就給了他這麽大的驚喜,當即和他研究了一下地圖之後,忽然轉頭問方靖遠,“你可知完顏允成如今行到何處?”

方靖遠看他手指在地圖上劃過的位置,不由心中一動,“你是打算……”

辛棄疾拍拍桌上的地圖,濃眉微擡,便有種如開刃利劍般的鋒芒自雙目中射出,連方靖遠這般手無縛雞之力的普通人都能感覺到其中的殺氣和霸氣,寒意由背後躥上,卻莫名地有幾分亢奮起來。

“縱虎歸山,後禍無窮。這廝被你牽走了馬,找太常寺敲了一筆不說,還玩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把戲,讓他的手下走陸路招搖,自己卻乘商船由運河北上,這一路之上,沒少仗勢欺人。那些沿途的官兒們,可不是個個都有勇氣給他套麻袋的。”

“我先前一直讓人跟著他,就是準備等他回到金國境內之後……”

走運河,完顏允成的封地豫州是必經之路,過了豫州,便是沂州。按照這貨的行事作風,所過之處,不刮地三尺決不罷休,否則也不至於被他們早走了一個月,如今才堪堪抵達豫州邊界

沂州,有倉山寨。

豫州,是完顏允成的封地。

有什麽,能比讓他死於自己的封地上,更能替南宋君臣洗脫“藐視金國使臣,縱容瀛洲使者行兇”的“罪名”呢?

說到此處,辛棄疾沖方靖遠微微一笑,唇如刀鋒,手掌一翻,“哢嚓!”

方靖遠會意一笑,跟著點了點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