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利字當頭(第2/2頁)

趙昚何嘗不知,只是先前被老臣們痛心疾首地提及那些在靖康之難中慘遭蹂躪的女子時,為她們的悲慘遭遇打動,才會默許他們的提議。可被方靖遠這麽一說,他才轉過彎來。

所謂禮義廉恥,前提都在人的基礎上。

人活著,才能談及其他,若是人沒了,跟誰去講禮義廉恥?

同理,倉廩足而知禮儀,對那些百姓而言,吃飽了才能談及禮義二字,若是連飯都吃不飽,掙紮在死亡邊緣的時候,口口聲聲跟他們談禮義,那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殺人。

女子守貞之事,看似小事,實則關系到天下百姓的生存基礎,確如方靖遠所言,若當真為了貞節二字將天下女子都束縛起來,困於後宅,那還有多少人去耕種紡織?

更枉論如今臨安城中有大半的商鋪攤位都是女子操持,肩負國之賦稅重則,減少了這些“勞動力”之後,就必須從其他方面補充男子勞動力。

而如今,江南士族以讀書為榮,上至官辦學校,下至私人書院,都是人滿為患,從皇帝勸學書中自有黃金屋開始,大宋的全民讀書熱就流傳至今,但凡有個童生功名的都不會再下地勞作,更不用說那些靠著娘親和妻子織布繡花供養的窮秀才了。

真要是斷了女子的生計,也等於斷了這些人的上進之路,連鎖反應之下,當真會動搖大宋的根基。

方靖遠擺數據,講事實,抽絲剝繭般從給李氏立貞節牌坊行不行開始講起,講到以女貞限制天下女子恪守“女德”的後果,就好像後世一個噴嚏引起世界毀滅的推理一般,由小到大,說得趙昚不得不點頭稱是,算是徹底信了他的邪。

可現在的問題是,老臣們聯合罷工,士林議論紛紛,清流憂心忡忡,他就算信了,又能如何?“就算朕聽你的,不給李氏頒牌坊,準許女子經商從業,可眼下那麽多老臣告假,下月就是朕的萬壽之日,你打算讓朕連生日都過不好嗎?”

“咦,下月明明是陛下的萬壽節,微臣怎麽聽說早早有人送壽禮給上皇?”方靖遠總是能發現問題中的盲點,先滿足自的好奇心再說。

趙昚略有些尷尬地說道:“那是朕的旨意。父皇待朕恩重如山,朕的生辰賀禮,自然要先孝敬父皇。”

“哦!”方靖遠點點頭,難怪你謚號孝宗,“本朝以孝義為先,陛下要孝敬上皇,那些老臣們……想必也有不少孝順的子孫吧!”

“那是自然,元澤何出此言?”趙昚敏銳地感覺其中……定有文章。

方靖遠笑眯眯地拿出一份奏折來,裏面附著一張長長的名單,“微臣先前做考官時,曾統計了一下前幾期會試錄取的進士和鎖廳試通過的進士數量……”

“哦?那有何用?”趙昚看得那份名單上密密麻麻的人名,眼角忽地跳動了幾下,其中有些他熟悉的名字,但更多的人,他別說見,連聽都未曾聽說過。

方靖遠不緊不慢地說道:“有唐以來,科舉取仕,全唐有記載者不過兩萬余人,年均七十人。而我大宋開國以來,太宗重視士人,由原來每榜進士不過三十人,諸科不過五十人,增至三年一試,每科三百余人,而上皇在位時,由定額取仕,改為十四取一,上皇繼位至今取仕十一榜三千余人。昔日唐太宗開科取士百余人便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陛下以為,天下之才,尚不足用乎?”

“更何況,恩蔭入仕者亦不在少數,那些老臣既然身體不適要告老還鄉,陛下也當體恤他們為國盡忠多年,何必阻攔他們回鄉休養享福?倒不如恩蔭晚輩,給更多人機會,想必他們會更加感激陛下,為陛下竭力效忠,絕不敢有半分偷懶。”

趙昚聽得目瞪口呆,喃喃自語,“原來……原來朝中竟有那麽多官兒……”

方靖遠同情地看著他,沉重地點點頭,“不但多,俸祿還不少,傾國之力養士,不物盡其才,人盡其用,陛下……您這錢花得可有點虧啊!”

“沒錯!”趙昚聽得拍案而起,“既然有那麽多人才可用,區區數十老臣就想以告假逼朕就犯?元澤你說的沒錯,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這兩條腿幹活的人,有的是!他們不願幹的,就讓願意幹的人來!”

方靖遠摸摸鼻子,無論是皇帝還是黃口小兒,永遠是學壞容易學好難,他說過那麽多話,皇帝怎麽就記住了這麽一句,說起來,好像連他自都被罵進去了。

就很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