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廣州2021(3)(第2/3頁)

這題林玉嬋會答。回到現代後特地查過相關行業信息。

“中國依然在大量出口茶葉。去年的出口額大約30余萬噸。由於疫情原因,還比以往少三成。”她說,“不過廣州也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也沒有壟斷商戶,任何企業只要辦好進出口手續,就能從任何口岸出口茶葉。所以在這裏看不到大型茶行了。”

蘇敏官眉梢一動,低聲確認:“如今有幾個開埠港口?”

林玉嬋微微一笑,劃開手機,打開中國海關總署的網站。

“截止到2016年,中國共有正式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口岸305個。其中水運口岸137個,包括沿海和內河;航空口岸73個,鐵路口岸20個,公路口岸75個……”

她笑盈盈熄滅手機:“就不給你一一數啦。”

蘇敏官的神色凝固了好半天,烏黑的眼眸裏閃過一絲憤慨。

“為什麽還……”

他深呼吸,有點艱難地猜測:“是對特定國家開放,還是利益均沾?”

林玉嬋不好意思再嚇唬他,立刻解釋:“都是我們主動開放的。公平貿易,利權自主,關稅都歸國庫,沒有洋人插手。”

他不信:“就讓洋商隨便來傾銷?”

“洋商都開始指責咱們朝外國傾銷了。”她笑,“不過這事比較復雜。我比賽的時候整理過貿易戰的資料,回頭慢慢給你補課哈。”

蘇敏官沉默不言。

反清革命的連鎖黑`社會沒了,熟悉的商業模式沒了。在這個世界,他除了靠臉帶貨,似乎毫無用武之地。

但沮喪只持續了一秒鐘。老式雲吞面館裏香氣飄出,他終於嗅到了一點熟悉的味道。

“兩碗細蓉。”

蘇敏官擡頭看看價格,很放心地進去懷舊。

-----------------------

細蓉,老派廣州人指小分量雲吞面。沒有蝦仁香菇等復雜的配料,就是最普通的豬肉餡。一斤肉,剔骨除筋只剩六七兩,剁碎裹上雞蛋液。一個至少六十歲的老師傅,用幾十年如一日的手法,捏一根竹簽,一挑一攤一捏,把肉餡包進透明有韌勁的面皮裏。入鍋後白凈純真,搖頭擺尾,飽滿得如同一只只小金魚。

老師傅聽到蘇敏官的口音,喜笑顏開,以為遇到老廣街坊,特地從雲吞堆裏探出頭,看到他的年紀,又吃了一驚。

林玉嬋坐在至少有三十年歷史的裝修中,睜大眼睛,看著桌上那一碗雲吞湯面。

雲吞不似港式茶餐廳那樣擺在面上,而是埋在金黃彈韌的竹升面底下。那湯則是豬骨、蝦皮、火腿熬制了一個早晨的湯頭,入口唯有鮮甜二字。

怎麽她以前就沒發現這家……

古人的鼻子還真是很靈。

吃了雲吞面,再叫牛腩粉。這家的牛腩松軟不爛,每一口的醬料都裹得恰到好處。,小木桌上擺放著大紅浙醋和自制的鹹酸蘿蔔,身後是清水磚墻,腳下是磨平了的麻石板,一切變得很慢很慢。那些舉著手機來來去去的遊人,仿佛不屬於這個時光。

小小方桌旁的兩個人,從湯粉裏擡起頭,對視著一笑,在那一瞬間,也不屬於這個時光。

“好久沒食到正宗細蓉。”蘇敏官低聲說,“上海根本沒有這樣館子。”

林玉嬋笑道:“現在也許有。”

他執拗:“肯定沒有。”

世界飛速變化,幸好有些東西,沒有變得那麽快。

唯一不同的是,櫃台後面的“學徒”是個小姑娘,身邊也沒有銅錢的叮當作響,換成了此起彼伏的滴滴掃碼聲音。

蘇敏官掂掂手中印著店名的塑料碗,環顧那裝修老舊的店面,又請教林玉嬋:“這裏的物件,哪些是中國的工廠可以造出來的?”

林玉嬋沉思。這道題得反著解:哪些東西中國還不能造?

脫口就想說“我們還有很多科技未能追平世界前列”,可具體到一間小小店面裏的日常用品,她活動頸椎,上下左右觀察,看看店裏的空調、電扇、監控,人們腕上的運動手環,桌上的車鑰匙、手機、羊城通……

店面小,樣本少,連個用水果機的都沒有。不過轉念一想,水果機也是大部分在國內組裝的……

“啊,芯片和操作系統。”她終於想起來,“我們剛剛開始起步,目前主要還只能依靠進口。”

蘇敏官:“……”

又聽不懂了。

不過聽她言外之意,除了這幾樣很玄幻的科技,日常的鍋碗瓢盆、桌椅板凳,乃至大部分工業產品,“洋貨”已經少有優勢。

這在一根火柴、一根針都依賴進口的舊時代,簡直難以想象。

他驀地雙眼一亮,壓低聲音,興奮地說:“國產的工業品也可以賣到外國去?就像……”

林玉嬋看透他不可告人的意圖,伏桌大笑:“咱們不搞帝國主義……況且現在的洋人也比以前精多了,沒那麽容易被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