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第2/3頁)

林玉嬋搖搖頭,帶著些不確定的語氣,小聲說:“也沒有。”

過去她也曾偶爾想過,萬一自己在大清有孩子,最好別是女孩。不說別的,她是肯定不會給自己女兒纏足的。這樣一來,縱然有自己庇護,但她遲早要接觸社會,必定會遭受無盡的謾罵和敵意,甚至迫害。這樣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嗎?

不過現在情況又不一樣了。如果在美國度過童年,沒人關心她腳大腳小。

而且她跟孤兒院女孩打交道多年,照顧女孩更有經驗。

但又會產生其他問題。文化歸屬感、種族歧視什麽的……

不管怎樣,她的孩子,注定是時代的異類。如果異類的性別為男,開局難度似乎沒那麽大……

但要真是男孩,沒有那麽多人生變故和歷史機遇,能長成蘇敏官那麽優秀嗎?可別一代不如一代,那她可虧大了……

蘇敏官見她左右為難,安慰地摸摸她頭發。

“反正你也沒得選。”

-------------------------------------

安頓好自己和孩子們,林玉嬋便打算去聯絡學校。新英格蘭是目前全美最發達的地區。其他地方,即便是暴富如加州舊金山,也才剛剛開始張羅大學,各種官私學校良莠不齊,且學費高昂;而新英格蘭地區已有十幾所優秀的初等學府,包括不少優秀的女子中學,有些還受政府稅收補貼。

附近有春田市的霍來克玉山女校(Mount Holyoke College)、紐約州的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艾瑪拉女子學院(Elmira Female College ),對女學生發放和男生同等的學士學位。稍遠一些,還有賓夕法尼亞女子醫學院(Female Medical College of Pennsylvania)、紐約婦幼醫院附屬醫學院(New York Infirmary for Indigent Women and Children ),有資格授予醫學學位。

不過隨著嚴冬到來,這些行程不得不暫時擱置。當學校和政府開始休假,春田市家家戶戶都在準備慶祝聖誕的時候,大雪毫無預兆地落了下來。

林玉嬋在中國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見識過長江沿岸的薄霰,見識過天津海面上的落雪,以為自己算是見多識廣。今日卻被美國東北部的漫天飛雪囧住了。

楓葉街的二層小樓裏燃著壁爐,窗戶上模糊不清。她隱約看到外面下雪,興奮地披好厚衣推門——

“……小白!”她哀號,“救命!我們被困住了!”

大門推不開!大雪至少一米厚!

蘇敏官也瞧著新鮮。他用力推門,也只推開三寸。只能伸出個手,攥了幾抔白雪回來,非常安於天命地笑道:“古人用雪水烹茶,今日咱們也終於風雅一回。”

倒是從信箱裏摸出幾封信,都是國內寄來的電文。信差是昨天下午來的,說明這一米厚的積雪完全是大自然一夜之間的傑作。

林玉嬋坐在沙發上拆信,一邊笑著看蘇敏官像個毛頭小子一樣,敏捷地攀窗戶出門,開始一點點鏟雪。

不光她這一家。旁邊的鄰居全員出動,都在給自家挖通道。

博雅公司寄來了今年第三季度的報表。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872年年景一般,幾個子公司業績平平,她算了下,自己的分紅僅夠覆蓋這一趟赴美的費用。

不過這也正常。自己創業不像拿固定薪水,收入增長並非一條直線。有時候幾年停滯不前;有時候抓住難得的商業機會,財富積累就能突飛猛進。

還好有鐵路公司的分紅和股票。股票已經托交易員在紐交所賣出一半,均價每股18美元。如今她手頭現金充裕,不用從國內匯款。

她又讀報紙。《申報》和《字林西報》一直在訂,請員工挑選之後,打包寄來,以便了解國內近況。此外又訂了和《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和《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 York Daily Times),另付外埠郵費,定時送到家裏。

她讀到報紙上的廣告,猛然又想起答應保羅的繅絲機,於是記下幾個工廠的名字和地址,打算預約參觀。

不過看美國東北這氣候,這個冬天是不太可能成行了。得等春暖花開。

把報紙塞進抽屜,忽然又發現,抽屜最裏面藏著一本陌生的書、看樣子是從公使館書架上順來的一本《說文解字》,裏面夾了幾十個書簽……

林玉嬋擡頭一看,蘇敏官還在跟積雪搏鬥,全身一層白。

她不由得嘴角翹高。翻了幾個書簽,樂出聲來。

蘇敏官枉披一副人模狗樣的皮,骨子裏不改狂性,選的字都既偏又颯,有些還(以她的標準)十分中二……

不知是不是彌補自己一輩子被她叫小白的人生遺憾。

算了,就讓他YY去吧。反正給孩子取名不著急,滿月百天後再定也不急。上學時再取學名,十幾二十歲再取字……古人文化修養比她強多了,她不操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