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2/2頁)

蘇敏官敏感地注意到了這一點,於是很委婉地要挾了一下。

林玉嬋卸貨之後滿身輕松,又起了個挺荒謬的念頭,輕聲說:“其實我跟那掌櫃的沒什麽交情道義……其實我挺討厭他……少爺您要是樂意,十五兩銀子就能把我買走。我一定對新老板忠心不二……“

蘇敏官怔了怔,忽然莞爾,摸摸自己下巴。

“買你做甚?伺候我?”

林玉嬋:“……”

“抱歉,現在沒閑錢。”

兩千斤茶葉都不帶眨眼的要買,十五兩銀子一個妹仔沒閑錢。顯然他在1863年到來之前,不打算再做一件好事。

林玉嬋無話可說。她必須幫蘇敏官談下這門生意。

*

王全王掌櫃正托著鼻子上的眼鏡,聚精會神地侍弄櫃台角落一套金桔盆景,嘴裏喃喃道:“這幫憨仔也不知道修剪,枯枝戳出來是要壞風水的……”

他猛然看到林玉嬋活蹦亂跳地回來,驚得剪刀差點掉了。

“你……”

這丫頭憋到現在,還沒尿褲子?

林玉嬋不計前嫌地一笑,扶著門等蘇敏官進來。

“掌櫃的,您好啊。”

蘇敏官開門見山。

“掌櫃的,你們的毛茶我看了,太濕。我的買家要的是精制過的細茶,不能有煙味。”

王全怔了一怔,拿起櫃台上一杯茶呷了,掩飾著驚訝。

如今生意不好做。自從洋人跟官府簽了條約,“一口通商”變成“五口通商”,來廣州的洋商就越來越少。王全不明白,就算十三行沒了,他廣州的各路商家,那也是從大清龍興之際就開始浮沉商海,跟洋人打了幾百年交道,竟比不上什麽寧波、上海?那種鄉野地帶,碼頭能泊幾艘船,能有幾個人懂洋文、懂洋人的規矩?怎麽洋大人就偏偏趨之若鶩,寧可多開兩天船,也要到那裏去做買賣呢?

王全斷定,洋人啊,空有堅船利炮,就是腦子不好使。

總之,客人少了,也變得挑剔了。今日蘇少爺頭一次光顧就透露了購買意向,實屬難得。

“好說好說,”王全神清氣爽地回道,“敝號的貨您大可放心,質量上絕對穩定,不似小商號那般一天一個樣……”

蘇敏官打斷:“我要親眼看你們炒茶。”

王全:“這……”

毛茶是茶販從鄉下收來的,質量高低一覽無余,賣到哪個茶行的價錢都不會差太多。但洋人喝的是精制茶,需要茶行專門雇人精煉。

這裏面的學問就大了。火候、容器、篩檢方式稍有差別,精制出來的茶葉就是天壤之別。

德豐行販茶的競爭力所在,便是收羅了一批十三行時代的老師傅,自己養著,專司其事,精制茶葉的過程也從不向外界透露。

更別提,洋人也是人以群分。就說飲茶,英國人有英國人的喜好,俄國人有俄國人的喜好。就連那英國人之間,也分什麽蘇格蘭、倫敦、威爾士……德豐行的制茶師傅們對此都輕車熟路,總能拿出最對洋人口味的貨品。

王全搖搖頭,笑道:“這少爺您就不知道了。敝號制茶之術嚴格保密。去年阿薩姆公司曾出了天價銀子,我們老爺都不曾松口分毫。您看……”

他覷了覷蘇敏官的臉色。年輕人在廣州商界混生活,初生牛犢不怕虎,亂提要求亂壓價,他見得多了,並不以為忤。

他給個台階:“……要不,每一步制出來的樣茶,小的讓人送去給您過目?”

蘇敏官權衡了一下,點點頭。

“那好。”他指指林玉嬋,“下次還讓她接待。”

這是把她當茶行夥計了。十三行時代傳下來的通例,每個客戶都指派一個單獨的夥計全程接待,喚作通事——若是尊貴大客,就由掌櫃的親自跟從——若生意談成,通事自有提成。若不幸搞黃了單子,諸如茶水果子之類的前期支出也由通事自掏腰包。

王全無可奈何,給了林玉嬋一記白眼,隨後笑模笑樣地把蘇敏官送出去。

“回見回見,少爺下次再來,派人提前說一聲。”

*

王全回到店面,低聲命令一個夥計:“去查查那個蘇少爺,是不是洋人派來探咱們底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