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狀告國舅爺

鐘鼓樓西側的積水潭方位,蒙古人在元朝的時候在此開鑿了一條通惠河,來作為大運河的終點。打從明大都的時候起,這鐘鼓樓一帶,連著後海就成為了京師最繁華熱鬧的所在。

沿著海子的西斜街一帶,都是舞榭歌台,酒肆茶館,是城中富貴子弟和富豪商人的愛去之地。

漕運的商船在碼頭停下後,腰纏萬貫的商人們就攜帶者滿身的得意勁兒,登樓飲酒,呼朋引伴。因為這海子通向禁中的太液池,在紫禁城的角樓往東北角看,都能看到這裏的燈火。

除了鐘鼓樓得了大運河之利,東邊的朝陽門亦是漕運入京的要道,更是南邊舉子入京的必由之路。自打永樂大帝遷都北平,定北平為北京順天府,這東四牌樓就成為了京內著名的市廛之一。

凡舉官員,學子,富商入京,大多投宿於東四牌樓附近的客棧。導致此地船夫仆役雲集,各種商鋪林立。到了宣德年之後,此地比起鐘鼓樓竟是來得更加繁華了些。

沿街除了有茶葉鋪、估衣店、鞋襪鋪,肉市,酒市,綢緞莊,刀剪鋪。更有古董店,金銀樓,珠寶閣,裱畫行。

大俗大雅,無一不包。

正所謂畫樓重重,鱗次櫛比;金器珠玉,堆積如山;五色迷目,富甲天下,乃是京內一流繁華之地也。

話說,在東城文思院外有一條僻靜的胡同。初看上去,這裏的屋子間間都仿佛是深宅大院,說裏頭是宅門王府估計外地人也信。

其實並非如此,這些都是商鋪。

這文思院乃是禦用衙署,專為皇家鍛造金銀之器,自然貴不可言。所以其左右開設的商鋪也都是古董、書畫之類的文玩商鋪。

出入此處的都是富商大賈,朝中權貴。比起市口林立的商鋪來,此處清幽不少,更帶著些居高臨下的俾睨氣勢。

要說這些古董書畫店也不是沒有高傲的資本,能在這裏開店做買賣的,要麽就是底子深厚,有自己獨特的進出貨渠道。要麽就是背靠大樹好乘涼,身上多少帶著些皇親血脈。

這胡同中段有這麽一家“榮寶樓”,算來在京內開店也有七八十年了,目下已經傳到了第三代。

這榮家乃是北直隸昌平人士,百年之前就開始從事瓷器、陶器的買賣,最早是在牌樓底下練攤發家的。

到了第二代榮老爺子,生意逐漸做大,從“行商”成了“坐商”,開了一間“榮寶樓”。最初也不在文思院附近,還是在牌樓那邊,不止做瓷器生意了,開始經營各種文玩。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現在這一代掌櫃的榮萬彩手裏,這“榮寶樓”的買賣做的越發的好了。打從天順末年起,榮家的買賣鋪子和宅子也從喧鬧的街市口搬進了清幽的冠帽胡同。東邊就是明智坊草場,背對著於謙於少保的祠堂。

據說是因為榮老板有幸結識了一位位高權重的宦官,連帶著和宮裏某位娘娘的皇親搭上了邊兒,入了這榮寶樓的股份。

從此榮家的這個榮寶樓也一躍從普通的古董瓷器行,成為了至少帶著些許皇商派頭的“貴店”了。

和普通一早就開市的買賣店不同,這條胡同裏所有的店鋪,都是到了差不多午市前才開張。開了鋪門,將代表著商號的幌子往外頭一挑,櫃上的人雙手往袖管裏一插就回屋去了。

這不用吆喝,也不用攬客。

不管是買的還是賣,心裏都有數,會進來的自然會進來。

這買賣做得真是矜貴,體面,難怪櫃子上的小夥子看人都是斜著眼的。

這天一直到過了巳時,榮寶樓的夥計小祥才開了鋪門,拿著竹竿準備去挑幌子。

這兩天他們的掌櫃的心情不好,據說夜裏睡得也不好,所以這店鋪開的越發的晚了,連帶他們做夥計的也能偷點懶,睡個懶覺。

這要是老管家在的話,壓根沒有這樣的好事。甭管店鋪什麽時候開張,做夥計和下人的,必須寅時起床,劈柴燒水,灑掃庭院。

這不他老人家到江西送嫁去了嘛。等老管家送嫁完畢,回到鋪子裏,他們這樣的好日子也就結束了。

小祥將寫了“榮寶樓”三個大字,底上畫了個寶葫蘆花樣的幡子掛上旗杆,一轉身就看到兩個男人站在他們店門口,無聲無息的,把他嚇了一跳。

要說是“兩個男人”也不對。是一個應該差不多只有六七歲的小男孩,身後站著一個看不出年紀和面目,帶著面具的男人。

要說這小男孩長得,那真叫一個漂亮。

大眼珠子似兩個黑葡萄,膚色雪白,嘴唇小巧。年紀雖小,卻自帶一段風流韻致。

他穿著一身妝花羅緞襖子,頭上帶著一個小巧的紅纓珍珠冠,腳下踩著一雙鴉色白底的小布靴,靴子的鞋幫處還用米粒小的珠子打了一圈的圍邊。渾身上下都透著四個字:貴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