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科舉制度將變(第2/2頁)

“文起兄,前些日子你隨信送來的文章我看過了,真是讓人佩服不已啊。兄長的文章,已經是爐火純青了,這一次會試,必然高中!”

“哎,賢弟啊,愚兄這心裏。”自嘲的一笑後,文震孟對著朱徽娟拱拱手:“長公主殿下可能也聽說,草民已經落榜十次了。這一次,應該是草民最後一次參加會試了。若是這次再不中,草民就準備去吏部報備,申請將來去新建的蒙學什麽的做個教師了。”

“兄長的文章,我請方山幾位進士出身的教授看過了,都說已經趨於大成,所以這一次,應該是能夠中的。”溫柔的笑了笑,朱徽娟注視著文震孟的雙眼:“皇兄自登基以來,就對科舉有輕微的調整。而這一次,則是把經義、詩詞歌賦的考試時間都從三天減到了兩天。如此一來,留給策論的時間,足足有五天。”

“此事,草民在去年就已經知悉了,看來,皇上是越來越看重未來朝廷官員辦實事的能力了呀。”

“是的,不過我看皇兄的意思,他還是覺得仍然不夠。他經常跟我們這些做弟弟妹妹們的說,以後我大明的官員,其知識絕不能局限於四書五經,必須要文理兼備,而現在的科舉,除了少數天才,很難選出他滿意的大量的官員。”

話說到這裏也就夠了。文震孟十次會試不中,並不意味著他傻。朱徽娟的話已經非常清晰的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科舉制度即將發生大變革,這次再不中進士,以後就是想考,估計根本就中不了。其二,既然科舉制度要大變革,那麽這次會試的策論題目是什麽,還用猜麽?

……

1622年二月初九,天啟四年的會試正式開考。

這一次科舉,朱由棟再次進行了微調。

其一、經義、詩詞兩場考試時間從各三日降低到各兩天。

其二、策論的時間,從三天,提高到五天。

其三、評卷改“極佳、可取、棄”等模糊的評語為分數。三卷滿分皆為100分,但考試結束後,三卷的分數要進行折算。其中,經義和詩詞各占15%,策論占比為70%。

這個‘微調’,著實讓大明內部很多官員全身冒出一身冷汗:這標準要是放在自己中進士之前,說不得,我們多半也中不了!

不過呢,作為取得了進士資格,在朝廷任職的官員們來說。雖說他們一陣冷汗,但卻基本上都支持皇上的這個微調:最近十來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大明可以說是一天一個樣。這對官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果科舉還不改,選拔出來一大群文人騷客有個屁用!還是選拔一些能夠做實事的家夥出來,分擔我們日益沉重的工作壓力是正經!

在職官員們基本都支持了,那些還沒有考中進士的舉人們,乃至更下一級的秀才、童生們,意見再大,也沒有什麽用了。

總之,文震孟在參加這次科舉的時候,到了二月十三日,策論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果不其然的看到了這樣的題目:試論,今日之大變局下,如何為國家選拔良才?

按照穿越者的風格,大明的科舉策論部分,從六年前開始就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再是單獨的一道題目,而是有大量的資料。

在這次天啟四年的策論題目下面,有大約近萬字的材料。詳細的闡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世襲任職、兩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自隋代以來的科舉制。並且對科舉制在隋唐、宋明時代的變化也做了充分說明。與此同時,還列舉了這些人才選拔制度在其剛剛誕生時的社會情況,以及後續社會發展的變化。

總之就是告訴你:時代變,制度變,我中華帝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現在,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和與世界各國競爭的加劇,大明帝國的官員選拔制度,肯定要做徹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