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好大一堆殿下

限於這個時代的通訊技術,剛剛完成登基大典的朱由棟當然不知道此時的歐洲發生了什麽。就算是知道了,他也只能揮揮手,喟嘆一聲歷史的慣性真是強大,其他的,什麽也做不了。

實際上,這幾天,他已經要忙瘋了。

在九日的登基大典完成後,通政司迅速的秉承他的旨意,連發數道聖旨。

第一道,當然是尊朱翊鈞為太上太皇——這樣的稱號,真是開天辟地第一個了。畢竟,孫子登基了,爺爺還在世的,也就只有北齊高家那個神經病家族有過一次,而且那次人家的稱號還是無上皇。所以,太上太皇這個稱號,真的是有史以來第一個。

緊接著,自然是尊原來萬歷的皇後王喜姐為太皇太後。原來的鄭貴妃,為太皇太妃。自己的生母郭氏為皇太後。

至於自己已經去世多年的生父朱常洛,則被追尊為孝貞皇帝——當然,畢竟這位沒有真正做過皇帝,所以,只有謚號,沒有廟號。

接下來,是冊封自己的太孫妃柳氏為皇後,選侍遊氏為貴妃。

然後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們,朱由校被封為萊王,封地在登萊。朱由(木學)封為簡王、朱由楫封為齊王、朱由模為懷王、朱由檢為信王,至於歷史本位面朱常洛最後的兩個兒子,因為這個位面朱常洛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出世。

而朱常洛的女兒們,在這個位面存活下來的,有六位。朱由棟將其全部冊封為公主。

在把家裏的親戚們安排好了後,內廷的人事也有較大的變動。

首先便是朱翊鈞搬出了乾清宮,帶著王喜姐、鄭秀兒等後妃,集體搬到了西苑居住。朱由棟的生母郭氏搬進了慈寧宮,而朱由棟則是搬進了乾清宮。然後朱由棟的弟弟妹妹們因為全部都沒有成年,但是慈慶宮畢竟是法定的東宮。所以朱由棟讓他們搬進了興華宮。

除了宮殿的主人們進行了更換調整外。內廷二十四司也進行了微調。

原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恩跟著朱翊鈞去了西苑,在反復思考後,朱由棟讓曹化淳做了新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然後他把魏忠賢從內官監抽了出來,安排老魏做了司禮監秉筆兼東廠廠督。

南京鎮守太監王承恩被招了回來,擔任內官監太監。劉時敏則繼續擔任禦馬監太監。

內廷最有實權的四大部門都安排好了之後,那些從紅河莊時代起就跟隨朱由棟的一些宦官,或多或少的都得到了提升,開始逐漸的掌控其他的各監、司、局。

至於方正化,朱由棟用的很順手,所以只是把他的級別提升了,但職務還是沒變。

這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吧。

不過,內廷雖然變化很大,但是外廷卻基本維持了穩定——畢竟,這套內閣班子是朱由棟出任監國後搭建起來,已經用得很順手了。就算是要調整,也是把對倭國、暹羅的這場戰爭打完了再調。

以上種種,雖然事情不少,但好在從朱翊鈞明確禪位的想法後,以上人事變動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籌劃、安排。所以,這些只是在登基大典後履行相關手續而已。

而朱由棟登基後首先去做的,卻是朱家的宗室問題。

1618年5月10日,登基大典後的第二天,朱由棟就召集大明所有親王聚會。

按照老朱定下來的禮法,皇帝沒有繼承皇位的兒子都是親王,親王沒有繼承親王位的兒子都是郡王。親王、郡王代代世襲,不減爵。從郡王的兒子(沒有繼承郡王位的)起,這爵位就是每代逐漸下降,直至降到奉國中尉,便不再降等——奉國中尉不管有多少個兒子,全部都還是奉國中尉。

老朱當年一口氣封了27位親王,這27位親王開枝散葉,又陸陸續續產生了數百位郡王。從朱老四開始,十多代大明皇帝又分封了三十多位親王,然後這些親王又產生了更多的郡王……

當然,親王之中有絕嗣的,有除爵的。郡王當中這種情況就更多。總之,到了朱由棟登基的時候,大明一共有28位親王(不含朱由校等新封四王),以及903位郡王……

在前些年朱由棟搞人口普查的時候,大明的宗室並不是禁區。所以,朱由棟還掌握一個數據:到了這會兒,發源於老朱的那個Y染色體,已經復制了25.3萬份。

這麽多人,不能通過科舉做官,也不能經商。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除了親王的日子還比較好過之外,即便是郡王,那日子也是過得緊巴巴的。至於什麽將軍、中尉啥的,更是普遍的窮困潦倒了。

宗室問題不解決,是存在巨大隱患的。首先是政治不正確:大明也是提倡孝道的。你這皇帝連自己家的親戚都照顧不好,有啥資格要求老百姓講孝道?而孝道都不講的話,那忠誠又從何而來?而且在朱由棟看來,朱家子孫這麽多人,閑了這麽多年,廢物當然不少。但是在歷史本位面,朱家子孫裏也有出類拔萃的。這樣的人,實在不應該都被圈養起來當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