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方山的進士們

大明會試的放榜時間是在四月十五日。

從二月十五會試結束,到放榜的這兩個月間。是考官們復核答卷,相關工作人員統計、根據明代特有的南北中榜制度劃分錄取進士名額、對擬錄取進士再次進行身份確認乃至政審,以及給新科進士們排名次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朱由棟一點沒有去插手禮部的工作:過猶不及,他對科舉的幹涉已經夠大了。再去刺激禮部,吳道南這個軟不拉幾的尚書估計還是不會說什麽,但是言官們可就要把這位大宗伯彈劾致死了。

這麽身段柔軟的臣子朱由棟怎麽舍得放棄?所以,還是忍著吧。

這段時間,朱由棟更多的精力是放到了黃冊重建工作上面。

說起來,從這一年的一月開始,借助各地銀行,各級地方政府都拿到了方山實驗室生產的專用黃冊紙。然後各地以最近三年重新清查出來的戶帖、身份證為依托,在各地駐軍的幫助下,開始重新填寫黃冊。

這一年,也是大明文官、吏員、胥役等實行新的俸祿制度的一年。不管這些家夥大漲了工資後會不會繼續貪,但朱由棟至少做到了一點:給國家辦事的人,就算完全不貪,也能活得不錯——過段時間等我開始大力反腐的時候,你們可就沒什麽話可說了喲。

這一年,也是設立於天津衛的大明皇家海軍學院正式開學的第一年。1613年下半年開學的大明皇家軍事學院裏第一屆五百名學生,在經過兩年的基礎學習後,有一百三十六人選擇了海軍學院。李國助和顏思齊又在自己的老兄弟裏扒拉了一些識字的骨幹,塞入學院中。把海軍學院的第一屆學生人數湊足了兩百人。

這一年,自朱由棟四歲開始就委托魏忠賢開始雜交水稻的研究,後來徐光啟接手。整整十一年後,在去年,徐光啟終於收獲了一種顆粒飽滿、結穗數量更多,相對其他水稻更為抗旱的稻種。朱由棟已經委托這一代的蜀王朱至澍今年開春後就在成都實驗新稻種。

這一年,朱由棟安排六大報再次集中報道了銀雀山漢墓的出土文物。兵家、道家、陰陽家等諸多文獻出世。自儒學一統華夏思想界以來,諸子百家的著作再一次讓中華相當多的人所知曉。由此帶來的頭腦風暴,即將開始……

總之,當時間來到1616年,大明的戶籍、經濟、軍事、吏治、民生、思想革新等,都已經看到了曙光。

……

“殿下,這是會試錄取人員名單,請過目。”

“哎呀,大宗伯,會試是由禮部負責的,你們自己定了就行。孤就不橫加幹涉了。”

低垂的腦袋上不自覺的翻了翻白眼,擡起頭來的吳道南已經是滿臉笑容:“哪裏,所謂為國取士,不就是為殿下和皇上取士麽?所以,還是請殿下過目。”

“哈哈,大宗伯,這話可不能外傳了。不然言官禦史們又要說你曲意逢迎,無恥奉承了。”

朱由棟嘴上雖然笑呵呵,但一雙手卻飛快的從吳道南手裏抓過來了新科進士名冊。

定睛一掃,咦?這會元的名字,叫李嘉?

“呃,大宗伯,這個李嘉,孤記得,他是我方山學校的學生吧?”

“此事臣不知。不過負責本次會試的主考官孫慎行倒是對此子的文章大加贊賞,批了‘精準’二字的評語。雖說也有不少同考官對此子的策論不太滿意,但此子後來的詩詞和經義也做得極好。所以綜合下來,孫慎行還是點了此子做會元。”

“嗯。”看著下面的吳道南,朱由棟陷入了沉思:孫慎行,不是東林黨麽?這不是在跟我挖坑吧?不過,照理說,眾目睽睽之下,孫慎行當時也應該不知道手裏這份答卷的考生姓名乃至出處啊。

不管了,雖說今年方山十二學子參考,我肯定不能全部錄取。但若是文臣們都把我的學生點為會元了,我這個山長居然為了避嫌而將其黜落,那我這個山長未免也太慫了啊。

所以,會元就會元吧,便是有人攻擊我搞科考黑幕啥的,我委屈點,就沉默不語吧。

跳過李嘉的名字,繼續往下看。嗯,洪承疇、瞿式耜、何廷樞、畢自肅、方孔炤、阮大鋮、魏大中、黃尊素、侯恂等人的名字依次出現。而孫傳庭以及宋應星、宋應升兄弟的名字,也在這份三百多人名單的中下段找到了。

也行,能中就行了,名次什麽的,朱由棟確實不奢求。

此外,本次參加會試的方山十二學子,不多不少,連同李嘉,正好是六人上榜——看來這些家夥這一次都是互相通了氣,自行做了安排,以免自己這個做山長的為難啊。

“大宗伯,這份名單,孤沒有什麽意見。若是禮部那邊沒有查出什麽問題,那就請大宗伯連同司禮監,準備殿試的事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