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監國的第一天(第2/2頁)

辭職?開什麽玩笑?別說那個什麽離職審計了。只要腦子稍微正常點,都會知道,太孫根本就不怕我們辭職。不,太孫根本就是巴不得我們辭職啊!

大明祖制,把南京定為留都,並在那裏搭配一整套完整的中央政府班子,而且或多或少給予這套班子一定權限。這種表面看起來機構重疊並且相當浪費國帑的制度,不是沒有道理的!

沒有儲君坐鎮的留都,那就是養老院和發配地。而只要有儲君鎮守南京,這個制度就是極為科學的!

太孫鎮守南京六年,除了他幕府裏的少數親信大臣之外,整個南京六部、都察院,那麽多官員,就沒有太孫的心腹麽?哪怕北京六部以及都察院的所有官員全部辭職。太孫都能迅速的做出調整,然後依然維持這個國家的整體有效運轉。說不得,太孫今天這樣跋扈,就是故意刺激我們集體上交辭呈啊!

而且除了在南京培植出了一套班底之外,太孫還有自己的親軍。全國最能打的邊軍也基本上支持太孫。也就是說,太孫手裏是有刀的,像當年太祖那樣,一口氣殺個幾萬官員他是做得到的!

多少年了?從英宗皇帝開始,歷任皇帝因為做儲君的時候沒有單獨出鎮南京,所以沒有自己的班底。加上土木堡之變的陰影,也基本和軍隊絕緣。所以後面的皇帝登基之後,面對文臣往往很難對抗。這一百多年來,也就是世宗皇帝因為以前當過藩王,有著自己獨立的班底,所以他老人家在位的時候能夠壓制住文臣們。之後的隆慶、萬歷,還不是一個比一個弱鳥。

嘿!六年前太孫出鎮南京的時候,怎麽就沒有極力的反對呢?失策了!真的失策了!

想通了這一點,在座的諸位大臣全都不吭聲了:但願這位的脾氣不是太祖那樣兒,不然真的就要官不聊生了。

“嗯,看來暫時沒有想辭職的了,好,那孤接著說。第三條,國務會議。參會人員是孤、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及侍郎、左右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司禮監掌印及秉筆太監、禦馬監提督太監、東廠廠督、錦衣衛指揮使,以及孤特別指定的個別人等。國務會議定期舉行,每十天一次,遇節假日、大朝會等順延。會議程序是:各部門事先提交需要在會議中決斷的事項,特別是需要多個部門協力完成的事項給通政使,由通政使整理後,交內閣閣老審核通過後上會。所有事項,各部必須先寫明解決建議,否則一律不予受理!

至於日常事務,除非是特別重大涉及國家安危的大事,一般不臨時加開國務會議。仍然送內閣票擬,交司禮監批紅。”

“臣等領命。”

朱由棟的這一條規矩,說實在的,真真的要了各部官員的老命。

大明帝國運轉到現在,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不都是一條麽:沒錢!

以前各部可以直接把問題甩出來,直接扔給內閣。而內閣的辦法也簡單得很:請皇上內庫支持。所以大明的官到了一定程度後其實好當得很:全部扔給皇上便是。

但是現在?看看太孫這個氣勢吧。你要是一天到晚都是“請內庫支持”,信不信太孫直接派錦衣衛來你家做家訪?

“每次國務會議,至少要安排三個以上的中書舍人進行會議記錄。毛筆錄入的速度太慢了,孤已經讓方山實驗室那邊緊急運送一批蘸水鋼筆過來,會議紙張也有方山材料實驗室專供……會議結束後,會上所定事項,以會議紀要的形式下發給所有參會官員,各部門嚴格按照會議紀要上的指示進行具體辦理。第二次國務會議時,首先檢查前次會議上安排的工作進展程度。做得好的,嘉獎!做得差的,罰!總是完不成交待任務的,邸報上全國通報主官姓名及責任官員名字!”

完了!這官兒是真的不好當了!

“規矩呢,就先定這麽四條。現在孤來說一個事情,請大家下去之後集思廣益。”

“請殿下示下。”

“目前我大明各部,很多衙門都缺官員。據孤所知,北京六部之中,差三個尚書,六個侍郎。南京六部的缺額也很大。此外內閣在葉閣老致仕後,也只有一位閣老。所以,這些缺額,你們在座的諸位,都可以提出人選。嗯,人選名單,可以通過王承恩私下交給孤,孤絕對對此保密。孤拿到名單後進行一些保密性質的處理,然後在十天後的國務會議上進行討論。”

嘶~~殿下的手腕真的不得了啊。剛剛那幾條規矩,真的是讓人生無可戀,但是現在,這官位?這是可以自薦的啊!尤其是還可能入閣?

“還有,孤也知道,朝廷這些年入不敷出,無論是邊軍還是京師的官員,這欠餉都很久了。去年朝廷征伐建州,發了一百萬的內帑把邊軍的欠餉給補齊了。但是京師官員們的欠餉卻沒有著落。這樣,戶部下去後計算一下,看到底還差多少。下次會議上只要大家沒有異議,那孤自己出錢,把這些全部補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