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山海關定方略(二)

“殿下,末將是個粗人,說不來什麽文縐縐的話,要末將來評價這個方案的話,那便是狗屁不如,臭不可聞,如果用此方略,我軍必敗!”

“劉綎,你怎能如此羞辱於本官?!”

“哼!按照你楊經略剛才所講的方略,總共不到十萬的部隊,被你分為四支,彼此相隔一百余裏甚至數百裏的距離,那四路大軍如何彼此呼應?若是努爾哈赤利用這一點,集中其全部主力,先破一路,再破一路呢?”

“這,自然是要先定好日期,各部要嚴格按照日期到達指定地點啊。”

“哈!楊經略,你我當年都去過朝鮮,去的時候都是經過現在建奴的老巢附近,那裏山高林密,根本沒有什麽大路。更加上現在馬上就十二月了,遼東到時候積雪不知道多厚。如此地形,天氣,怎麽能保證各路大軍行軍速度一致?這只是其一。其二,若是那一路的將軍因為遭遇敵軍主力被迫停駐了下來,其他三路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還在埋頭前進,結果到了指定地點發現友軍未至,這時候的將心、軍心又如何維系。其三……”

“劉帥,方略,人人可以探討,但是對同僚,不可口出惡言。”

“是,殿下恕罪,末將一時氣急,說了重話,還請楊經略體諒。”

“哼!”

“哈哈哈,好了好了,楊經略有肚量,很好嘛。那個,諸位將軍,還有什麽想法,都說說,說說?”

“殿下,末將李如柏贊同劉帥的說法,四路分兵,決不可行!”

李如柏這個人呢,其實是最了解努爾哈赤到底有多強大的。在努爾哈赤開始崛起的時候,他就一再要求對其進行打壓,可惜李成梁不聽他的。等到歷史本位面上的1619年,明朝發動大軍進攻後金的時候,李如柏就知道此戰必敗。所以他這一路,是走得最慢,也是唯一全身而退的。

而在這個位面,李家已經和太孫深深的捆綁在了一起。所以,這一次,不要說李成梁的親筆信,李如柏自己都把李家的家丁全部動員了起來。

自然,在此刻山海關方略大會上,太孫殿下已經非常明顯的表露出對楊鎬方略的不滿意。再加上作為武人,李如柏自己也對這個方略不滿意。所以,他也起身,開始對此進行口誅筆伐。

劉綎作為老革,在大明軍界的地位是極高的。李如柏更是李成梁之後遼東最大的地頭蛇,這兩位一開了口,其他的武將們紛紛跟上,一時之間,楊鎬的這個四路進軍的方略,就被大家的口水給淹沒了。

其實,站在後世客觀的角度來看,歷史本位面上的這個四路進軍方案,可以說是主觀意識和客觀局勢共同催生出來的結果。即便當時不是楊鎬,換個其他文臣來做統帥,最後做出來的方案估計也差不多。

首先是大明上下,除了遼東本土的那些經常和建州女真打交道的將領外,從皇帝到普通士兵,上上下下都彌漫著一股輕敵的情緒。都覺得分兵沒什麽大不了的。西路軍杜松和南路軍劉綎更是為了搶功不斷冒進。反而是對努爾哈赤了解最深的李如柏走得最慢,因為他知道根本就贏不了。

至於當時的北路軍統帥馬林,哈,身為武將,其主要精力是在詩詞歌賦上,平時也經常資助遼東文人的各種文化沙龍。這種人在聽到杜松遇敵後,自然做出了原地防守的選擇。在他的兩個兒子英勇戰死後,拋棄大軍溜之大吉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次是當時大明的財政真的很糟糕:那時候萬歷已經被迫停止征收礦稅了,在戶部完全指望不上的情況下,內庫的白銀是用一點少一點。萬歷當然是希望這場戰事趕緊的結束——九邊重鎮的士兵平時在駐防地有自己的土地,朝廷拖欠一下軍餉問題不大。現在大家都駐紮在遼東,每天人吃馬嚼的消耗是實打實的。所以萬歷不停的下旨催促楊鎬快速進軍,早點把這場仗打完,以便給國家省錢。

於是,楊鎬只能是在很多部隊比如戰力強悍的四川兵、寧夏兵、甘肅兵等都沒有抵達遼東的情況下,在全軍軍械、衣物都沒有補充完畢的情況,強行進軍。

同樣的,由於物資不足,朝廷財政壓力大,所以為了節省物資,分路進軍是相對比較省錢的方法:至少李如柏和馬林的部隊就是從其駐地出發,可以自帶幹糧。

還有就是,大明自從李成梁、麻貴之後,已經很難找出一個能夠同時指揮十萬人以上規模會戰的統帥了。剩下的這些總兵,戰功、資歷都差不多,誰也不服誰,而且彼此之間有各種矛盾。既然合力指望不上,幹脆讓你們分開去打。

如此種種,在歷史本位面,不管是誰來做這場戰役的統帥,估計最後都會弄一個分進合擊的方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