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太孫殿下出征(二)(第2/2頁)

第二步,不要萬歷皇帝發中旨,而是按照普通流程走內閣。看看文官們的反應:還好,反對的聲音極多。但不吭聲的官員還是有的,這些,以後就是將來可以爭取的對象。

第三步,由橫海衛的各級軍官聯絡原先出身的各軍鎮衛所:太孫殿下擔任統帥,對我們武人來說好處大大的有啊。這時候文臣們集體反對,你們是不是該站出來聲援一下呢?不會被文臣欺負了這麽多年,連幫忙上本吼一聲的勇氣都沒有了吧?

所謂中旨,就是指皇帝直接下發,沒有內閣副署,也沒有給事中認可的旨意。這種旨意在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時候,具備絕對的、至高的法律效應:皇帝口含天憲,說啥就是啥。

但是到了後期,皇權被文臣們抑制,這樣的旨意就慢慢的被大家約定俗成,屬於無效聖旨了。

當然,這種無效並不是絕對的。比如說皇帝要給你發獎金,這種中旨就是可以的,大家也認。但是要給你任命官職,要賑濟災民啥的,這種中旨大家就不認。而中旨旨意裏提到的文臣們也不敢接招:那是要被彈劾致死的。

但是,朱由棟不是文臣,他是皇孫,是可以接中旨的。文臣們還拿他沒有辦法。

可是為什麽朱由棟不要這麽走非要繞個大圈呢?

當然是要借此機會了解一下,現在的武將們,還有多少比較有血性,願意在這個時候公開表明立場向皇室靠攏。

1611年10月,現任遼東總兵杜松第一個上本,說我遼東聽聞皇上準備派出皇太孫出征後,數百萬遼東軍民無一不歡欣鼓舞,百姓踴躍從軍,士兵人人感奮,將官個個主動請戰。臣多謝皇上如此體恤將士,多謝太孫殿下不辭辛勞前來遼東坐鎮。

緊接著,遼東鎮內其他高級將領如李如柏、馬林,薊鎮總兵王國棟,大同總兵麻貴以及宣府、延綏、太原、榆林、寧夏等其他九邊重鎮總兵,還有南方的四川、福建等地總兵,紛紛上本。言下之意便是,聽聞太孫要出鎮遼東,代表皇室征伐建州。臣等以下,所有將士莫不感奮!

總之就是一句話:現在消息傳開了,大家都打了雞血。要是你們這些文官們非要這樣亂搞,搞得太孫殿下來不了,這士氣一下子掉了下去,我們可不負責任啊。

朱由棟對這樣的局面非常滿意:大明這會兒的武人,其一,還算有血氣,有血氣,自然就敢把以前的怨氣給發泄出來。其二,還算是比較團結,而只要能團結,那這一仗就有的打!

而武人們這樣的集體上本,著實是讓享受了九十余年安逸的文官們措手不及的。在金陵日報的輿論引導下,部分文臣也開始反省:我們以前是不是對武人太過分了?

當然,這種反省是極為有限的。不過能夠讓文臣們心生忌憚,這就已經足夠了。

而這個時候反應過來了的葉向高和李三才趕緊開始滅火:你們這些家夥不要鬧了。你們才鬧了這麽一下,武將們都有聯合成一體的傾向了。要是再這麽鬧下去,惹惱了皇帝,到時候直接一道中旨,你們還是攔不住。非但如此,這武將們集體鬧事的時間越長,將來這些家夥作為一個整體,其集體意識的覺醒就越快!

所以,這一次就認了吧。哎,也不知道怎麽回事,才這麽幾年啊,殿下已經成長到我們完全無法控制的地步了。

1611年11月初,萬歷皇帝再次下旨要求內閣議定皇太孫此次出征的頭銜。經過反復磋商和各種妥協後,13日,經過內閣兩位閣老副署的聖旨終於下發:

詔曰:東虜建酋,本我屬夷。酋首努爾哈赤者,吾皇憐其孤弱,遂許以建州統領之位。數十載來,建酋承仰鼻息,苟延殘喘至今者,若非吾皇仁德,當已身死族滅矣。豈知世間竟有如此狼心狗肺、靦顏人世之徒。偽作忠順,陰蓄實力,一朝暴起,害我官軍,滅我藩屬,如此厚顏無恥,大逆不道之建酋,必當滅之而後快。今拜皇太孫朱由棟為征虜大將軍,賜金令箭、尚方寶劍。拜楊鎬為遼東經略,賜銀令箭、尚方寶劍。統領四十萬大軍,迅疾出關,滅此跳梁者而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