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國家根基已朽(三)(第2/3頁)

洪武十四年,全國推行裏甲制!

十年前不是弄了戶帖麽?全國的戶數基本是清楚的。那麽,以此為基礎,每一百一十戶為一裏。分為十個裏長和一百戶普通人家。在這一百戶人家裏,每十戶為一甲。

有了裏甲制,首先是朝廷的徭役有了保障。

裏長每年更換,甲首也每年更換。每一年,每甲排一戶應政府的徭役,十個甲一共排出十戶。然後這十戶就到當年輪值裏長那裏報到。由裏長帶著到朝廷指定地點服徭役。

在裏甲制的基礎上,再設立糧長。糧長的主要職責是,到京師領取文書,返回自己的轄區。督促裏長、甲首籌集稅糧。再帶隊解運到指定倉口:田賦就這麽來了。

在因為古代社會交通不便,百姓居住過於分散,基層管理成本過於高昂。導致皇權往往無法下縣的情況下,根植於戶帖制的裏甲制、糧長制,使得大明帝國開始有效的掌控基層。

到了這個時候,老朱下令,戶帖升級。當然,由於是明代,自然不會有戶帖2.0的稱呼。老朱管升級後的戶帖叫:黃冊。

老朱搞戶帖的時候,國家剛剛建立,人才匱乏。所以只能搞人口登記:只要派下去的人會數人頭就行。等到升級搞黃冊的時候,老朱的國子監都上千號學生了。這些家夥識文斷字不說,口算心算也沒問題。而且他們還粗略的知道分辨土地好壞,還會簡單的繪畫……這群青年人才再加上已經開始完備的基層政權。呵呵……黃冊上的東西就多起來了。

現在呢,這戶帖2.0,呃,不,黃冊上的內容可就不單單統計你家的人口哪。除了你家人口多少,還清楚的記載了你家有多少自耕地,有多少外租地,以及每年該繳稅多少。甚至你該哪一年出去服徭役……

封建國家的農民,對國家的負擔不就是:田賦、人頭稅、徭役和兵役麽?在大明實行衛所制度,軍戶世襲的情況下。黃冊上統計的東西,不就是封建國家對農民索取的全部麽?

再再然後,老朱一直忍到了洪武二十年。在裏甲制成熟,黃冊統計也進入正軌後。才正式的仿效前朝,編制魚鱗圖冊。

從此,黃冊和裏甲制度鎖住了人口的稅費和徭役,魚鱗圖冊和糧長掌控了田地租賦。大明帝國對全國百姓的掌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然,魚鱗圖冊還好一點,畢竟土地就在那裏,變化不是特別大。但黃冊就不一樣了,他統計的基礎是人口。而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一戶的人數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所以,老朱規定,黃冊每十年更新一次。更新的內容,用四柱之法無限循壞。

所謂四柱,就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

舉個例子來說,某書友穿越到洪武十四年時,其家中有穿越者、穿越者那一世的便宜父母,一個妹妹,一個祖母。自家有田五分,租種官田一畝。那麽,這一套資料,就會被知縣派出小吏,在裏長、甲首以及鄉間三老的共同見證下,向你親自宣讀,並讓你簽字畫押。然後寫入洪武十四年的黃冊。然後你家的人頭稅、徭役什麽的,統統就按照這一份資料進行征收。

當然哪,你是穿越者嘛。隨便搞幾項小發明就發財了。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國家新造黃冊的時候,縣裏的小吏再次來排查時,就會驚愕的發現:你家自有田地暴漲到了兩百畝,你家父母繼續建在,你妹妹嫁人了,你祖母去世了。但你除了娶了老婆外,還納了一位小妾,生了三子二女……新增人口七人,去世一人,外嫁一人。你家凈增了五口人。兩百畝田減去五分,你家凈增土地一百九十九畝五分……於是,小吏會再次在裏長、甲首和三老的見證下,向你宣讀你家現有人口、財產。你將按照新的黃冊登記的資料為國家繳稅、服役。

新的黃冊編好後,層層政府審定,最後統一運送到南京的後湖黃冊庫。再由南京國子監的監生們進行復核。

為什麽要監生復核?呵呵,老朱作為從最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人,怎麽會不知道基層的問題?

就以上面那個例子來說。穿越者都能折騰出那麽多錢買那麽多地了。為了少繳稅,他不知道去賄賂甲首、裏長甚至知縣嗎?他買了那麽多地,但若是通過勾連地方官員,把這些增長都抹掉呢?

地方上的資料你可以抹,有本事你潛入後湖把國家收藏的黃冊也抹掉?

每十年,新的黃冊入庫。國子監的監生們其主要工作就是進行核算:你這個裏這次上報的繳稅田地只有一萬三千畝,比十年前上報的少了五百畝。這五百畝是什麽原因沒有繳稅了?你得給我說出原因來!你說你這裏出了舉人獲得免稅資格是吧?但是你這裏十年裏就出了一個舉人,而且他的土地只增加了三百畝!說!還有兩百畝到底去哪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