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朝堂大爭!李國尉!(第2/3頁)

此時是秦國的政議,所以,他沒說話。

但是,嬴政這一番話,卻讓所有人嘩然,這是何等的恩寵,何等的信任!

在李牧心裏更是如飲甘泉。

這樣的大王,他李牧如何敢不為其效死呢。

嬴政的意思是,最高的獎賞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獎賞,最高的刑罰,到了一定時候就可以不用刑罰,最高教誨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誨,因為李牧是忠臣的,我嬴政相信。

換而言之,就是李牧不會觸犯法,不會因為寡人沒有去教,就不知道對秦國的忠誠。

熊啟垂頭,剛想辯駁。

蘇劫卻先一步站了出來,道:“大王和相邦不必在為此爭執!請大王息怒,相邦言辭雖逆耳,但卻為社稷多想,以臣看,大王和相邦最難共計的便是前線將士,是否有所異見,百姓有所異見,此舉大王確實不可不思,相邦所慮也不是全無道理,想必李將軍多年戍邊從軍,也知將士們的心思,定然也能知曉相邦的一片苦心!”

李牧如何不知。

就好像他的親軍,會聽從他李牧的,但不會聽從趙偃的。

就像魏武卒,會聽從吳起的,但不會聽從魏王的。

李牧即便在厲害,但是總體來說,目下的情況,秦卒是仇視的,甚至百姓也是。

這一點,一定要考慮在內。

李牧點頭說道:“臣,對相邦所言,並無多慮,但臣對大秦,可萬死。”

嬴政面色好了一些,看向蘇劫道:“那太傅既然有言,可是有其他思慮?”

蘇劫說道:“秦法二十三律,說到根本,國之所以治者有其三,一為法,二為信,三為爵,法不可亂,信不可失,爵不可替。”

“李牧將軍投效大秦,此乃將軍之信,大王讓將軍鎮守雁門,此乃大王之信,必然無人可以詬病。”

“李牧將軍未斬一人,不立功,大王不賜爵,不舉功,此乃秦國之軍功爵,不可亂,亂則國必無力。”

眾人紛紛點頭。

大王不賜爵。

按照慣例,將軍必須要是左庶長。

沒有爵位為根基,李牧如何做將軍?

“秦國之法,求賢於天下,此乃孝公廣布四野之令,天下無人不知,如今,雁門大亂,試問天下為之賢者,誰可於李牧相提並論?若是沒有,那李牧便是我大秦最需要的賢士,秦法求賢,只立文政,到也簡單。”

“秦國不可於爵求賢,但可以於官求賢,大王賜李牧國尉官職便符合秦法,李牧將軍先行擔任國尉,大王不賜虎符,不賜印令,不賜一兵一卒,只讓李將軍督戰決斷於雁門,一旦李牧將軍立下匹配的功勛,便可由國尉擔任將軍,豈不是更好,亦有秦法,又不負李將軍之信也。”

嬴政神色大亮。

李牧也嚇呆了。

國尉雖然官職大於上將軍,但是區別是很大的。

上將軍是總領兵權,國尉是總領軍務。

所以,在級別上國尉是大於上將軍的。

就好比當年,商君臨終,便告訴贏泗,贏虔可先行擔任國尉,若是有了功勛,再轉為上將軍。

此刻,蘇劫掛著的便是國尉。

歷史上掛國尉的,便是繚。

熊啟等人聞言,頓時明白了各中差異,國尉尊貴,但是肯定沒有自己的兵。

除非,你掛了將軍或者上將軍。

也就是說,大王不用給虎符,更不會從其他大營調遣將士給李牧作為其麾下的直屬兵馬,和將軍的區別就出來。

那就是說,雁門關是多少人,李牧去了還是多少人。

這些人,都是在蒙氏手中的。

也就很類似此前,大家爭論的臨時大將。

熊啟想通了這一個環節,大出一口氣,大王不給兵馬,李牧想要兵權,就很難了,沒有兵權,你如何立功,即便殺退了胡虜,首功也都是在蒙恬身上。

蘇劫看了看李牧和嬴政,說道:“大王務須憂心,李將軍為國尉,依舊從事戰事決斷,各軍戰機,亦讓李將軍獨自決斷,而且,臣相信,以李牧將軍的本領,必能讓前線將士折服,若說一戰便能做到驅車庶長,臣亦相信,到時,大王便可依法賜爵,李將軍以為本侯如此安排,可好?”

李牧愕然。

國尉,確實出乎他的意料。

但是,他真的以為秦王會給他十萬人馬。

但此刻,出於對嬴政無條件的信任,以及此前,嬴政拼命為他辯駁,他豈會有他思?

李牧道:“臣,無任何異議。”

嬴政微微點頭。

這才看向百官,說道:“那爾等呢?”

熊啟這才松了一口氣,這藍田大營的十萬大軍,可是他手下的將軍的。

現在總算是留了下來。

內心中不由冒出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