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白之爭(第2/3頁)

可是到了如今,局勢卻變得迥然不同,其中就以英國殖民地為例,早期都是殖民公司和政府組織前往北美,可是現在卻變成了英國人民為了逃離貧窮的本土,開始自發前往北美洲開拓,而這些人當中的成分也很復雜。

就好比如今英國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大概有二百萬人左右,雖然英國移民最多,可是也充斥著法國人、荷蘭人、德意志人、瑞典人、瑞士人、愛爾蘭人等,以及還有數十萬的黑人奴隸,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來自底層階級。

恩斯特輕聲嘆氣道:“因為距離實在太過於遙遠,以至於英國國王根本無法完全壓制住北美的殖民地,後來爆發的培根起義便是典型的案例。”

沒錯,世人都知道北美十三州一聲炮響,打響了美利堅的獨立戰爭,可是很少卻有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前英國美洲殖民地就出現過起義,而這一次起義便是培根起義。

而這一次培根起義本質上是英國紅脖子的一次對印第安人的開戰行動,當時由於印第安人為奪回自己失去的土地向移民們發起襲擊,而紅脖子代表培根要求殖民地總督伯克利對印第安人進行懲處,結果遭到了伯克利的拒絕。

當然,倒不是因為伯克利是一個大善人,而是因為當時印第安人的勢力並不算弱小,而伯克利處於謹慎態度,擔心戰爭會進一步擴大,便制止了培根的復仇行動。

然而正因為如此,反倒刺激了紅脖子們原本對殖民當局的不滿,培根轉頭提出反對富有的種植園主壓迫、反對不合理賦稅制、擴大選舉權及改選議會等要求,並且很快就得到了其他紅脖子們的認可,他們紛紛加入到培根起義軍中,甚至一度占領了弗吉尼亞首府詹姆斯城,並且驅逐了伯克利,還把詹姆斯城給燒掉了。

這場起義一直持續到培根莫名其妙病死,起義軍解散而結束,而伯克利也適當地返回首府,逮捕處死了培根的追隨者,平息了事變。

恩斯特輕聲道:“盡管培根起義被鎮壓了下去,可是這件事卻反映了一點,那就是國王根本沒有能力及時應對殖民地發生的政變,後來發生的萊斯勒起義雖然經過大為不同,可是也反映了這一點。”

說到這裏,恩斯特很快便下定了一個結論,他認真地告訴寧渝,“在沒有更好的統治辦法之前,無論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他們的殖民地遲早有一天會再次掀起起義——直到實現成功獨立。”

寧渝輕輕點了點頭,他十分贊同恩斯特的判斷,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麽殖民地就這麽喜歡造反呢?就不能和平相處嗎?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本土對於殖民地的要求很簡單,即用更低的成本去獲取當地的原料,從而來培育國內的工業市場,可是這樣對於殖民地的百姓自然是極為不利的,因為他們不會容忍自己成為本國的奴隸。

本土與殖民地的利益沖突幾乎無法避免,並且一直持續下去,即便這一次獨立起義失敗,可是也只是為下一次起義奠定基礎,再加上距離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會使得殖民地始終擁有起義成功的條件。

因此,恩斯特之所以反對大楚繼續去北美殖民便是這個原因,因為短時間來看能夠獲取一些利益,可是從長遠來看就是一個賠本買賣。

而後來爆發的北美十三州起義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不光徹底脫離了苦心經營已久的大英帝國,甚至還間接地把法國皇帝路易十六給送上了斷頭台,不可謂代價不大。

寧渝當然知道這樣的大勢,他也絕不會設想能夠建立一個橫跨太平洋的龐大帝國,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但是他完全可以整合整個亞洲的力量,然後投放到美洲,同歐洲人去爭奪美洲,避免昂撒人徹底成為美洲的主人。

這不僅是大楚跟英國之間的戰爭,甚至都不僅僅是華夏人跟昂撒人的戰爭,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黃白之爭,爭的是未來子孫在這個世界的未來。

“恩斯特,朕看的不光是未來百年,而是未來千年!”

……

在同恩斯特溝通以後,寧渝徹底下定了決心,他召集了內閣大臣和樞密院大臣,進行了一場保密級別非常高的會議,出席的高層官員只有十余人,堪稱是目前整個大楚的核心頂層人物。

而在燈火通明的房間裏,眾人分列兩邊坐下,只見他們面前的桌子上擺著一份厚厚的文件,上面寫著四個字《百年計劃》,而文件最上面還蓋著絕密的印章,很顯然這是一場保密等級極高的會議。

寧渝坐在上首,環視眾人一眼,才輕聲道:“大楚立國至今,已經有整整壹拾貳年,諸位也應該明白,我大楚立國之精神,當以華夏民族之崛起為先,以至於皇室之榮辱為後,這是朕所告知你們的,也是將來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