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統合南疆(第2/3頁)

崔萬采低聲嘆口氣,皇帝這是在完全裝糊塗呢,要說這件事的內情,那肯定還是皇帝的手尾,可是到頭來還得自己來出頭解釋!

自從當年開始在緬甸實行封君制度以後,那一塊土地就徹底跟安定沒什麽關系了,因為那些封君可不是尋常人,都是在過去戰爭中立有大功的將佐元勛,他們動不動就是什麽侯或者是什麽伯,然後又可以在緬甸發展軍力——這就導致了周邊的那些小國受了苦。

特別處在一旁的瑯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川擴王國以及占巴塞王國,更是直面這些封君的武力,可是偏偏這些國家本身就沒什麽實力,武力不振,面對封君們隔三岔五的打秋風,只能看在眼裏忍在心裏,如今也是實在受不了了這才向大楚告狀。

如今崔萬采只得苦笑一聲:“陛下,封君們也是想著發展他們所在的封國,那裏田地肥沃,而且面積也很廣闊,光是國內過去的無地農民還不夠,他們就打起了鄰國的注意,掠奪鄰國百姓去當農奴,實在有些……”

有一句他沒有說出口,就是實在有些太不講究吃相了,不光搶占人家的土地,就連人家的百姓都搶回去做奴隸,好歹也是朝廷正牌子的封君,卻跟那幫子商賈一個德行。

寧渝微微一笑,實際上這也是他所想看到的,要不然當初為什麽非得在緬甸實現封君制度?還不就是因為當地情況復雜,要是專靠都護府來治理,只怕很難徹底吞並下去,還會惹得一身騷,可是眼下有了這些封君來進行消化,終究是能夠囫圇地吞進肚子裏。

有些事情看上去轉一手會很麻煩,可是卻是必須要做,如果不這麽做,那麽結果不會比明朝時期的做法強到哪去,無論緬甸也好,還是交趾也罷,它們的丟失從來都不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問題,背後也是政治層面的失利。

當然,對於目前這一片的情況,寧渝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了解的,目前所謂的瑯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川擴王國以及占巴塞王國等四個小國,在明朝的時候是隸屬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的南掌國,後來是逐漸分裂成這麽幾個小國家的。

而南掌國在國內又被稱為老撾,曾經有記載:“老撾,俗呼為撾家,古不通中國。成祖即位,老撾土官刀線歹貢方物,始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以刀線歹為宣慰使,給之印。五年遣人來貢。”

這個地方是永樂時期開始同明朝交流的,並且還進貢了方物,而明朝也在該地設置了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意思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根本沒有將這個地方當成外國,而是當成了跟緬甸一般的土司來對待,後來因為到萬歷年間緬甸勢力崛起,明朝也就同老撾斷絕了朝貢關系。

眼下老撾自然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當中,可是它所分裂成的這四個小國家,卻很想重新跟大楚建立朝貢關系——關鍵還是在於他們不希望被大楚給盯上,最終淪為緬甸的下場。

而對於寧渝而言,他也不想建立所謂的朝貢關系,畢竟吞下緬甸的策略已經被證實十分有效,按照這一套方略完全可以逐漸吞吃四國,又何必保持面子上的朝貢呢?

樞密使寧忠義對皇帝的心思還是把握的很準,因此便低聲道:“陛下,封君們雖然舉止有所不當,可終究是同安南都護府和樞密院報備過,說起來也無大過。”

寧渝自然不會真正去懲罰封君,便輕聲道:“這件事終究要收拾個首尾出來,直接讓安南都護府那邊出面,看看能怎麽結束……不過朕以為,封君們的熱情還是不能打消,畢竟將來治理整個南疆,還是要依靠封君們。”

聽到這話,眾臣自然心領神會,其實這也是在告訴內閣,不該管的事情就不要管,等到將來封君們統一了整個老撾,事情不就沒了?到時候大家也都能吃到一份利,就連皇帝也不會去過多摻和。

像這種事情不要說反對,就算不參合進去,下面的人估計就會不爽。

崔萬采不由得苦笑一番,其實他倒不會對這件事情反對,關鍵是他心裏還是覺得皇帝做的太過於明目張膽,只怕到時候安南國也好,大城王國也好,都會起幾分警覺心理,於大局不利,特別是不利於後期統合整個南疆。

可是寧渝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國際局勢在這個時代已經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使得他不得不開始加快腳步。

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原本的西方殖民者眼裏,此時的東方是一塊肥美的鮮肉,特別是緬甸本身是西方各國最先頂住的肥肉,其中早在16世紀的東籲王朝時期,葡萄牙人就已經開始涉足緬甸,而荷英法等國,也相繼至緬甸南部,組織公司,要求通商,擺明了要通過各種方式介入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