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發出聲音(第2/2頁)

……

禦書房中,寧渝看著面前這封由薛海雲呈遞上來的奏折,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五味雜陳,卻又有些欣慰。

對於整個大楚官場來說,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薛海雲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真君子,他為人處世方正無比,哪怕常常被人譏諷為迂腐,哪怕連寧渝都有過數次將他罷免的念頭,可是薛海雲卻始終沒有變過。

終於,到了今天,薛海雲的所作所為終於告訴了寧渝一點,他並沒有相信錯人。

“臣薛海雲啟稟陛下,工商固然能夠強國,可是臣以為絕不可以百姓之血肉澆灌,懇請陛下能夠出台法令,限制工商役民過甚,當定以法律條例,規定民眾工作範疇,以實現民眾之進步,民眾之富強。”

在這本奏折當中,薛海雲並沒有再像先前那般要求盡去蒸汽機,而是重新提出了一個新的主張,那就是認為民眾為工商所役使,當有法律為援,對所有工人的工作時間以及工作保護都進行了要求,並且認為需要出台對工人年齡的限制,禁止未滿十六歲的男子進入工廠。

看到這封並不是那麽完善的奏折,寧渝卻是有些感慨,如果說後世的那些保護工人權益的法案,都是那些工人們鍥而不舍的鬥爭得來,而如今薛海雲卻是真正做到了為民考慮,當他意識到國家進步離不開工商大興的時候,他並沒有再去試圖逆轉這一切,而是從實際出發,來盡可能保護工人們的權益。

實際上在後世的歷史上,英國實現工業化的進程比想象的都要更加殘酷,要比一切文字的記載都更加血腥,簡單來說英國工業革命的崛起,本質上是建立在無數童工的屍體上。

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當時的英國工人主要以手工業為主,而典型的行業便是紡織業,而在早期的紡織業當中,很多手工業的家庭無法依靠毛絨紡織來自給自足,便逐漸淪為了商人在收購原料的雇傭家庭,而在原始的家庭生產中,兒童便開始逐漸加入到勞動當中。

當然,在家庭生產時期,父母在安排兒童進行工作的時候,都會適當地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工作的強度和時間,使得這個過程顯得並沒有那麽殘酷。

然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由於機器大規模得到了應用,而機器的使用對勞動者的技術並沒有過高的要求,這使得大量的女工和童工以更加低廉的價格,取代了相對昂貴的男工,因此主要面向兒童的所謂的學徒制度,成為了當時實質的雇傭制度。

其次,在進行紡織工作時,主要的工作是接線頭,這並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只需要擁有足夠靈活的手指就能完成,因此兒童做這種工作反倒比大人更加合適,這使得大量來自教區學徒和貧苦家的孩子進入了工廠,成為了主要的生產力。

隨著長期的發展,童工的數量逐漸占據到了工廠用工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而當時的童工每天卻需要工作長達十四到十六個小時之久,甚至許多孩童累得連衣服都沒法脫下來,然而所獲得的工資卻很難養活他們。

在這種嚴酷的工作環境以及壓榨性的管理制度下,大批大批的童工死在了工廠當中,還有大批量的職業病,導致童工的平均壽命達到一個十分底下的水平,不得不使得英國政府出台了最早的勞動法——《學徒健康與道德法》,來保護童工的生存狀態。

實際上即便是沒有薛海雲這一封奏折,寧渝也是準備在這個時候推出勞動法令,來保護工人們的應盡權益,只是這件事如果由薛海雲來做,其實是更加合適的,他的身份也更加適合來做這件事。

原因也很簡單,隨著工業化的逐漸興起,工業資本的力量也會開始發揮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一切問題,本質上都是制度不匹配的原因,因此寧渝更希望能夠從制度方面來著手,引導百姓們來發出自己的聲音。

畢竟天底下任何權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只有經過了充分的鬥爭,才能真正煥發出強大的戰鬥力,而這絕不是寧渝的恩賜可以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