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2/3頁)

不得不說,經過了寧渝這麽一番教育之後,官員們終於有些明悟了過來,他們雖然不太相信皇帝說的最後一點,可是對於前兩點還是不能否認的,畢竟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修鐵路倒也不算是完全的賠本買賣。

畢竟在這個時代裏,除了水網密布的地方可以借助水運之力,使得交通還算方便以外,其他內陸地區的交通簡直是一言難盡,基本上一些道路平坦的地方還可以用馬車以及驢車,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人挑馬馱,沒有馬的地方就只能用人力來運輸,也就造成了陸運成本奇高,幾乎是水運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當十倍或者百倍的運力成本產生之後,也就限制了內陸的工商行業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麽沿海和長江、黃河地區商貿發達的緣故,因為除了這些地方可以利用水運在降低運輸成本,其他地方根本沒有什麽更好的辦法,因此商品經濟自然也就受到了極大限制。

正所謂“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便是這個問題的最終展現了。

當然,寧渝的這麽一番教育也只是讓官員們明白鐵路運輸所代表的巨大意義,但是眼下也依然無法進行大規模建設鐵路,畢竟在科技和生產力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即便是耗費巨資來修建鐵路,也很難起到提振的作用。

因此,當寧渝抵達了南京之後,也就把鐵路的問題放在了一邊,馬上投入到了另外一件關鍵事情上面,那就是發起對俄戰事的總宣傳,從內部環境中宣傳對俄戰事的必然性和正義性,以在內部否決與俄率先和解的可能。

這件事情看上去好像不是那麽重要,可是結合這個時代的情況來看,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關系到對俄戰事的最終結果。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先明白一點,那就是華夏文化對於擴張的需求看似強烈,可是本身帶著很強的實用主義,以致於真正在擴張的欲望上,根本無法同俄人相提並論,而這也是導致西伯利亞逐漸落入俄人之手的關鍵因素。

而簡單來說,就是華夏核心文明在擴張的時候,通常會看這個地方能不能種田,能不能養活百姓,如果沒辦法種田,不能養活百姓,那麽就沒辦法對這個地方進行大規模的投入,也就很難在後續的爭奪中進行長期的投資。

像西伯利亞在華夏人心目中,那就是北方苦寒之地,即便是發配犯人流放,最遠也只是到了寧古塔,也就是黑龍江那旮沓,至於更北方就根本沒想過,或者說大家夥都不認為更北方能讓人活下來,也就是到寧古塔為止了,再往北就甭走了。

可是俄人不這麽想,他們不光往更北方流放犯人,還在更北方的地方建立據點,對那些地方進行統治,像西伯利亞以及遠東的大片土地,都是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才建成功的。

難道是俄人科技更發達?生產力更高?

並不是這樣的,即便在清廷時期,俄人除了在軍事方面略有領先之外,其他地方並沒有比清廷更先進,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占據西伯利亞和更北方的土地,完全就是因為他們更能吃苦,擁有對寒冷環境更強的耐受力。

而這一點從兩國之間的地理差異就能看出來,像俄羅斯發家之前,基本和西伯利亞處於同一緯度,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北冰洋沿岸為寒帶氣候,北部為極低氣候,太平洋沿岸為溫帶季風氣候,整體上夏季短暫,冬季寒冷又漫長。

而華夏則主要以溫帶大陸和季風氣候為主,南方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也就說華夏整體而言更加溫暖,和俄羅斯和西伯利亞都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氣候的差異也就導致俄羅斯在西伯利亞擴張更有優勢。

除了氣候方面以外,俄羅斯本身地理環境更差,土地承載能力更低,且缺少優良不凍港,而這些也促使俄人不斷對外進行擴張,可是華夏本身就占據了東亞最好的土地,土地產出也更高,使得百姓們更加偏向於內陸的富庶土地,自然也就不願意往北方的苦寒之地發展。

也就是說像西伯利亞這種地方,華夏的百姓們根本就看不上眼,自然也就不願意為這種苦寒之地而打生打死,而朝中大臣們更不願意年復一年的把大量的資金投放到爭奪那片苦寒之地上面,在他們看來根本就不劃算。

因此,即便是寧渝帶著樞密院在冬季來臨前,發動了對遠東俄人的戰爭,可是這場戰事並不像之前的漠北之戰一樣受到廣大的支持,在更多的人眼裏這只是皇帝陛下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力而已,沒有太多的意義。

如果只是打個幾個月或者是半年一年的,寧渝還可以憑借自己舉世無雙的威望強行打下去,可是當這場戰事拖到幾年甚至是更久的範疇時,光是靠威望來強行打肯定是不行的,寧渝必須要獲得更多的支持,也就是找到這場戰爭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