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2/3頁)

崔萬采很顯然對蒙古目前的事物十分熟悉,語氣中帶著些許擔憂,“陛下,漠南蒙古已然不能形成大患,可是漠北喀爾喀三部,卻是讓人始終有些難以放心……”

喀爾喀三部,便是指喀爾喀蒙古的三大汗部,分別是土謝圖汗、劄薩克圖汗、車臣汗,他們很早就跟八旗建立了聯系,甚至在天聰九年的時候,就曾經向當時的皇太極致書修好,到了崇德三年的時候,甚至還專門向後金遣使納貢,上貢白駝一,白馬八,又謂之九白之貢。

自從九白之貢建立之後,就代表喀爾喀三部開始進入清廷構建的蒙古體系,當時的皇太極在大喜之下,甚至打算參照漠南蒙古設四十九旗例,在漠北喀爾喀蒙古中設立若幹旗,卻不料突然病死,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盡管清廷未能及時在漠北建立盟旗制度,可是他們也並沒有就此放棄,到了順治十二年的時候,清廷賜盟宗人府,並在喀爾喀設八劄薩克,分左右翼,以此加強對喀爾喀三部的有效控制。

劄薩克,其實就是蒙古語言中的‘執政官’的意思,主要是對蒙古人授予的軍事、政治官職爵位,像蒙古每旗的旗長就被稱為劄薩克,可以世襲罔替,簡單來說基本等同八旗的王爺。

清廷利用紮薩克制度和持續的聯姻政策,逐漸一步步將喀爾喀蒙古與清廷的聯系變得越發密切,因此當時的土謝圖汗袞布子察琿多爾濟、車臣汗碩壘子巴布、劄薩克圖汗諾爾布等人,都紛紛上表遣子弟來朝,成為了清廷的蒙古外藩。

所謂外藩的意思,自然跟自己人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因此清廷一方面拉攏漠南蒙古,一方面就冷眼旁觀漠北蒙古的風雲變換,冀圖於從中尋找到插足漠北蒙古的機會。

還真別說,清廷等啊等,還真的等到了機會。

就在康熙皇帝好不容易用了八年時間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漠北蒙古也發生了幺蛾子,簡單來說就是內部你打我,我打他的狗血故事,而這原本不是很嚴重的事,可是讓當時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部看到了機會,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趁機插手到這裏面來,於康熙二十七年向喀爾喀大舉進攻。

特別要說一句,厄魯特蒙古其實就是明朝時候的瓦剌,一直都是比較兇猛的蒙古部落,到了清廷入關之後,就被叫做厄魯特蒙古,跟東部蒙古一直都保持著分庭抗禮的實力,簡單來說這倆一直都不對付。

所以當東部的喀爾喀三部出現內亂的時候,西部厄魯特蒙古的霸主準噶爾部也沒有閑著,其首領噶爾丹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狠人,在康熙十一年成為準噶爾部琿台吉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先後擊敗和碩特部,征服哈薩克、消滅葉爾羌汗國,從此成為了厄魯特蒙古當之無愧的霸主。

在基本一統厄魯特蒙古之後,噶爾丹自然也就走上了祖宗的老路,準備一統全蒙古,成為新的成吉思汗,因此便悍然向喀爾喀大舉進攻,而當時的土謝圖汗等人猝不及防,拒戰失利,在這個時候俄羅斯人也沒閑著,想著拉攏喀爾喀三部加入俄國。

然而喀爾喀三部明白俄人的狼子野心,並沒有選擇統一,而是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後,決定舉旗投清,正式成為大清國的一份子,以此邀請康熙皇帝出兵抵抗噶爾丹。

後來的故事也就很熟悉了,康熙皇帝三征噶爾丹,用烏蘭布通之戰與昭莫多之戰,算是徹底打垮了噶爾丹的野心,阻止了準噶爾的東進,又在多倫會盟,將喀爾喀三部並入了版圖之中,廢除其濟農、諾顏舊號,按滿洲貴族的封號,各賜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爵位,全面實行紮薩克部。

當然,盡管眼下的準格爾部還是龍精虎猛,而喀爾喀三部的保護人也被打到鄆春去了,可是冷眼旁觀的喀爾喀三部,也並沒有那麽痛痛快快地選擇向寧楚投降。

“喀爾喀三部的問題,朕以為能不動刀兵便是最好的,準格爾、俄國人都在虎視眈眈,朕相信他們會做出自己的選擇。”

寧渝臉上帶著幾分微笑,望著輿圖上那麽一大塊漠北蒙古,此時卻顯得信心十足,因為他已經知道了一條消息,策妄現在又開始打喀爾喀三部的主意了。

……

歸化城,一座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其戰略地位一直以外都讓人十分重視,它的北方便是巍峨起伏的陰山山脈,南方則是波濤滾滾的黃河,東面是連綿起伏的蠻汗山,西邊則是前往甘寧之門戶。

更關鍵的是,與傳統的城池不同,它是由蒙古人在塞外自己建立的,在大明隆慶六年的時候,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此地築城,等到此城竣工之後,由大明賜名為‘歸化城’,其中所含寓意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