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2/3頁)

“還政大王?這自然是應該的……”崔奎瑞有些不太明白趙顯泰的意思,唯獨金一鏡眼裏閃過一絲詫異。

趙顯泰道:“既是還政大王,自然也要保證大王的體統所在,傳統兩班戶的特權也就要取消才行,否則哪有余財來供養大王?”

此話一出,卻是讓崔奎瑞和金一鏡等人心慌意亂,對於他們來說,兩班戶的特權可不是一般的東西,倘若真要徹底取消兩班戶的特權,只怕大禍就要臨頭了。

所謂兩班,便是指在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為中心,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便被稱為‘文武兩班’。

而在朝鮮,兩班制度要從高麗時代開始說起,從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兩班的稱呼,後來等到朝鮮立國之後,兩班制度也承襲了高麗時代的舊制,形成了新興的文班與武班,更關鍵的是,此時的兩班制度開始實行世襲制,因此也就成為了朝鮮真正意義的統治階層。

可以說,從兩班制度形成確立之後,朝鮮的階層便停止了流動,所有的官員和貴族都出自於兩班,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任何出人頭地的機會,甚至在李成桂時期進行的科田制改革中,兩班開始通過各種名目,即科田、功臣田等方式圈占兼並百姓的民田,因此使得兩班的財富日益龐大。

不得不說,在對士紳的處置上,朝鮮與大明基本上都是一種貨色,那就是士紳幾乎是不交稅的,因此當兩班巧取豪奪民田的時候,也使得大量農民成為了佃農,導致朝鮮稅源日益捉襟見肘,綱紀紊亂,社會秩序失調。

由於兩班身份世襲,因此隨著時間推移,兩班戶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因此為了控制兩班人口過快增長,後來的朝鮮王又出台了《庶孽禁錮法》,即將兩班戶中的庶子貶為中人,從此以後就不能再享受兩班待遇,只能當像醫官、捕校等低級基層官員。

可即便如此,兩班的問題發展到巔峰時,依然會帶來許多的問題,因此也就使得兩班階層內部開始互相拼殺,繼而上升到門閥與黨爭,這也是後來朝鮮屢次政爭的根本原因,它將儒家的‘內殘外忍’之道發展到了巔峰。

正因為如此,到了壬辰倭亂和丙子之役的時候,朝鮮朝廷能夠征召的良民少之又少,軍隊戰力急速腐化,根本無力進行有效的反抗,與宋末明末之格局一般不二。

不得不說,但凡采用儒家治國的東亞國家,最終都會走上這一條道路,大明如是,朝鮮亦如是。

如今趙顯泰的話已經很明白了,想要找李朝庶子當大王,那就先把你們兩班戶的所有特權取消掉,以後人人都要交稅。

崔奎瑞如何敢答應這個條件?他連忙搖頭道:“趙大人,您誤會了,崔某的意思絕不是如此……共君之制,崔某只是擔心朝內反對聲太大,到時候卻是讓漢城那邊有可乘之機。”

趙顯泰呵呵一笑,“本使奉詔而來,自然有全盤的準備,若是能夠奉陛下為朝鮮大王,陛下長居兩京,則朝鮮諸多庶務盡付爾等之手。你崔奎瑞繼續做領議政大臣,金一鏡做左議政大臣,趙顯命做右議政大臣,至於六曹判書和兩司,皆由少論派擔當皆可。”

在場的朝鮮大臣們心中一凜,知道這是寧楚開出了條件,大家彼此對視了一眼,幾乎都能看到對方眼裏的火熱之意,很顯然大家是想答應下來的。

要知道,像這般根本不居住在漢城的大王,那才是真正的好大王!

因為這代表了一件事,以後的朝鮮再也沒有王室的束縛,大家夥就可以開開心心的做大官,每天想著怎麽盤剝百姓就可以了!更關鍵的是,有了寧楚朝廷的保障,也就意味著哪怕有刁民造反,也有天朝爸爸來出兵平叛,天底下簡直沒有比這還好的事情了!

到了這一步,大家夥似乎都已經忘記了所謂的李氏,再說當年的李成桂還不是一個所謂的‘權知高麗國事’,誰能想到這家夥權著權著就權成了朝鮮大王了!

既然李成桂能夠當大王,更何況原本就貴為天子的寧楚皇帝?

若是弄個所謂的李氏庶子來當大王,大家到時候還得隨時提防著這小子長大了奪權,畢竟像這種事可是真的發生過的。

就好比當年燕山君搞得天怒人怨的時候,逼得大家夥沒辦法發動政變,廢黜了燕山君,迎立晉城大君李懌當大王,結果這幫子功臣仗著有擁立新君中宗的大功,在朝野內大肆擴張勢力,甚至由於當時的端敬王後慎氏之父被功臣們所殺,便逼迫中宗在繼位後八天時間裏,就把端敬王後慎氏給廢掉了。

對於這些情況,中宗肯定是不樂意的,因此到了後期,中宗通過種種手段,好不容易才徹底肅清了功臣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