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2/3頁)

在會議上,寧渝強調了一點,但凡有反對新政的北地大族,倘若有相關物證或者人證,可暫時進行收監,等到都察院以及地方大理寺進駐之後,再行查實,至於原先的田地、奴婢等,俱以新政而行,若依然有人敢於反抗或者是起兵作亂,可由地方總兵聯系北伐諸師定之。

“對清廷的北伐打贏了,可是真正的北伐才剛剛開始,諸位一定要拿出戰時之勇氣與決心,以定天下之混一。”

……

三月初八,就在寧楚磨刀霍霍的時候,盛京方面的清軍也趁著復漢軍沒有站穩腳跟,朝著朝鮮的方向進軍,超過五萬清廷大軍,幾乎勢如破竹地一路南下,五日即陷平安道,到了三月下旬的時候,清軍前鋒已經踏足黃海道,很明顯目標直指漢城方向。

而此時遼東方向的數萬復漢軍,卻如同絲毫沒看到一般,放任清軍南下,而他們卻在營地裏展開日常訓練,對盛京方向卻是看都不看一眼,很明顯楚清雙方已經達成了無言的默契,至少對於清廷的南下是帶著默許的態度。

烽火一路連綿不絕,很快就傳到了漢城,而此時漢城的昌德宮前,也黑壓壓跪倒了一大片人,不過他們分成兩個團體,彼此之間互相仇視著。

“王上,請誅殺逆賊,罷兵言和!”

“王上,清軍已往漢城而來,請速速言和!”

“王上,天朝已經掃蕩清韃,不日將會攻下盛京!”

“王上,只要堅守些許時日,朝鮮之土皆回吾手!”

大臣們頭上帶著高高的官帽,身上穿著緋紅色的官服,上面繡著各式補子,人人伏在地上高呼不止,卻是讓一旁站著的太監們,感覺到一陣心驚肉跳。

像這般大陣仗,也就前兩年的時候才有吧!

然而,當大臣們在殿外請命時,朝鮮大王李昀卻正躺在病榻之上,他的臉色有些蠟黃,床邊則坐著一名年輕貌美的女子,正是王妃魚氏。

李昀聽著殿外傳來的陣陣呼聲,卻是沉默不語,他的性子原本就十分仁厚,哪怕前兩年老論派逼宮的時候,他也只是將其中為首大臣廢黜了事,並沒有像前番幾位大王那般大肆殺戮,因此眼下他也沒有為此去大動幹戈。

“魚妃,朝野動蕩,予心難安,如今卻是苦了你了。”李昀握著魚氏的手,臉上微微露出幾分難舍之意。

魚氏年不過二十,正是最為芳華的年紀,可是對於已經躺在病榻上的李昀,卻始終都帶著幾分愛戀,她低聲道:“王上只要能夠養好身子,這些問題都會消失了。”

李昀卻緊逼雙眼,低聲道:“若是之前,予只要有王世子誕下,問題自然就會消失,可是如今清韃南下,重演丙子之役,百姓流離失所……可是他們,卻盼望著予早死,好讓王世弟繼承大王之位。”

魚氏聽到這裏,卻不敢再多說,後宮幹政是什麽下場,張禧嬪已經是個最好例子,她可不想成為下一個張禧嬪。

李昀同魚氏又說了一些話,便讓她先行下去了,接著又派去小太監,將門外的對立的兩派大臣都給請進了殿中。

等到兩派大臣跪下行完禮之後,領議政大臣崔奎瑞當即便沉聲道:“王上,如今清韃已經侵犯黃海道,只怕不日即將抵達漢臣,還請王上能夠早做打算,力避丙子舊事。”

所謂的丙子舊事,便是指當年皇太極率領八旗征朝鮮之事,當時的清軍便是如此,渡過鴨綠江便一路,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下,直指漢城方向,卻是將當時的朝鮮國王仁祖李倧嚇到躲避至南漢山城,結果又被清軍圍困,四十余日之後便出城投降,最終成為了清廷的藩屬國。

聽到領議政大臣崔奎瑞提到舊事,不光是李昀臉上露出幾分不悅之色,就連其他的大臣臉上,也帶著些許陰霾,對於他們來說,丙子胡亂就是一道赤裸裸的傷疤。

李昀微微沉默片刻,方才低聲道:“諸卿以為該當如何?”

老論派大臣申晚當即便往前挪動了一下身子,高聲道:“清軍前鋒前來,我朝終究不可敵,不如遣使與之議和,至於先前言說與楚朝外交之事,則絕不可行,或許當請王上斬其人,以謝天下。”

這話的意思很簡單,當初誰說要派去寧楚求援的,就斬了誰,然後拿著人頭去清軍大營議和,妥妥的要投降的意思。

隨後申晚不慌不忙地冷笑一聲,睥睨著金一鏡,“你以為向寧楚派遣使臣一事,清人會不知道嗎?如今他們南下,正是你的過錯。”

當下便有人勃然大怒,承旨金一鏡冷哼了一聲,怒視申晚,高聲道:“還請王上誅殺此等奸細,未戰先言敗,豈有如此道理?況且楚軍已至遼東,不久便會征伐盛京,到時候清軍後陣既失,如何敢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