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2/3頁)

聽到這裏,眾人不由得感覺到有些不寒而栗,像這般的手段,簡直就是斷根之舉。

寧渝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又輕聲道:“光是這樣做也不行,如果遼東一直存在勢力空缺,遲早也會被外人所侵占,因此咱們還需要招募關內無地百姓,給他們分關外的田地,然後在關外實行屯田策,寓兵於農,兵農合一,以戰耕之策略廣建營地,從而實現對遼東的徹底占據。”

崔萬采有些猶豫,“分田地自然是沒有問題,可是重新建立衛所制度,只怕過不了多久,也會徹底腐化。”

沒錯,根據寧渝前面的介紹,的的確確變成了大明的衛所屯田制度,因此也不免引起他人的疑慮。

可是寧渝自然知道衛所制度的缺陷所在,當即輕聲笑道:“世人都以為衛所制度乃壞制度,可是也要看怎麽用,遼東之地後勤糧秣轉運困難,建立衛所制度能夠最大程度實現自我供給,從而確保在遼東之地生存下來,這是它本身的固有優點。”

“當然,衛所制度也有其不可掩蓋的缺點。”

寧渝轉過了話頭,輕聲道:“大家都明白,衛所兵由於身份職業都被綁定在衛所上,其戰力下滑速度非常快,且日常偏向於屯田,弱於戰鬥屯田,因此在面臨外界威脅容易崩解,因此朕也不會原模原樣照搬。”

寧忠義點了點頭,他輕聲道:“前明衛所制度衰敗,與其本身過於死板也有關系。”

寧渝笑了笑,“樞密使這話到點子上了,其實縱觀府兵制度也好,還是衛所制度也罷,本質上的區別並不算大,它們都是在王朝前期發揮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到中後期開始衰敗,原因就在於人口與田地之間固有的矛盾。”

“在制度前期,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實行授田,可是只要幾代人之後,人口大量繁殖,田地也就不夠用了,在沒有了田地的情況下,再讓府兵或者是衛所兵承擔兵役責任,本身就不夠合理,因此在朕的打算裏,兵農屯田制度將不會作為長期政策而存在。”

“陛下的意思是指,咱們的兵農屯田地制在一定年限後就直接取消?”崔萬采似乎抓住了一些東西,眼神裏帶著幾分興奮。

“沒錯!”

寧渝笑道:“兵農屯田制度的核心,不在於需要一只多麽精銳的軍隊,而是要作為目前復漢軍的補充——這一點始終都是關鍵,因此我們的正規軍隊,都只會采取募兵制度,以高薪養兵,而兵農屯田則在於控制地方。”

“眼下遼東土地肥沃,可授之田眾多,亦可讓關內百姓赴遼開荒,在前面三年時間裏可以不收取任何的賦稅,在三年之後進行征稅,且各地官府組織貧民赴遼,可以發給路費或者組織集中前往,想必至少能夠吸引關內上百萬計百姓前往遼東。此為一也。”

“在吸引了百姓赴遼之後,所有百姓皆可暫時進行編伍,並且發放槍械武器,安排復漢軍軍官進入組織培訓,以五百戶為一營,每戶可出壯丁一人,組成武裝民兵營,納入到遼東總督府下屬,受遼東總督及樞密院雙重轄制。此為二也。”

“百姓於遼東分配土地以及開墾土地前期歸於軍田範圍,按照軍田標準對其征稅,且禁止私下買賣,可防止一些百姓將天地拋售逃回關內,此其三也。”

“衛所制度實行到後期即告崩解,而兵農屯田地制亦無法避免此威脅,因此凡滿二十年之期,該武裝民兵營即宣告退役,百姓開荒所獲田地將會直接歸屬為民田,到時候所聚集之地均納入地方官府管轄,此其四也。”

眾人聽到了這裏,不由得大為感嘆,要知道屯田制可不比其他,在華夏本身就擁有極為漫長的歷史,可以說誰都能說個一二三四來,可是在原來屯田制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十年的服役期,也算足夠了……”

崔萬采點了點頭,他想到的東西還不止這麽點,就像皇帝說的那般,這些策略在將來的蒙古、青藏乃至於其他地方,都可以考慮嘗試,一旦在這些地方鋪開來,完全可以保障大楚在這些偏遠地帶的掌控力度。

寧渝見到其他人都沒有了異議,當下微笑道:“內閣需要抓緊時間,安排各地無地百姓報名,等到遼東之地初步平定之後,就可以進行赴遼開荒,朝廷在錢財方面可以拿出一個扶持的方案來。”

“是,陛下。”崔萬采心悅誠服,他已經想好了一整套的實施方案。

“至於在戰事方面,樞密院也要抓緊時間,朕以為遼東之戰,並不會那麽簡單結束,到時候或許還要摻和進俄人的勢力……”

寧渝不由得感嘆了一聲,論起作死能力,新上位的乾隆皇帝恐怕不會比其他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