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2/3頁)

弘歷抿了抿嘴唇,終於沒有再說什麽,只是在盛京的城墻上,望著八旗大軍朝著錦州的方向進發,車馬滾滾,士氣如龍。

記往昔,天聰元年的時候,大金大汗皇太極就是這般,率領了六萬大軍圍攻錦州和寧遠,當時對方是大明遼東巡撫袁崇煥、中官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等人,而這一戰打得極為慘烈,結果是大金士卒損傷無數,錦州終不可破。

弘歷搖了搖頭,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想到了這個往事,在他心裏蒙上了一層陰翳,當時還不叫大清,而是叫大金,正值國勢上升之時,與現狀正是截然相反……弘歷努力地使自己不再去想這件事,可是心裏的憂慮卻越發深重。

十一月下旬,清軍盛京將軍伊禮布、盛京副都統富德、熊嶽副都統玉瑞、興京副都統德林以及錦州副都統瑞林等人,率領一萬八千余大軍抵達中前衛城前,與嚴陣以待的復漢軍禁衛師遙遙相望。

盡管大清跟寧錦這個地界犯沖,可是伊禮布眼下也顧不了那麽多,他雖然還不知道處置他的詔書已經快要過來,可是他心裏已經有所預感,想要改變這一切,只有在這裏立下足夠高的戰功——比如將復漢軍全軍趕下大海,那麽他還能繼續安安穩穩做他的盛京將軍,否則就等著下獄吧。

不得不說,關外八旗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當年老祖宗的風範,他們十分迅速地組織好了進攻的陣型,接近三千人的馬隊正在遠方虎視眈眈,剩下的八旗步卒們則是拿著鳥銃腰刀,還有一些人舉著長槍,陣前還拉出了七八十門的子母炮和威遠炮,一溜煙擺開,看上去還顯得頗為陣勢。

可是在對面的復漢軍看來,清軍的到來無異於是一種驚喜。原因很簡單,如果清軍再不過來,他們就要過去打寧錦了,不能一直在中前衛城盤踞,畢竟他們真正攜帶的存糧有限,後勤始終都是一個大問題。

相對來說,復漢軍目前占據了地勢上的優勢,也不用擔心身後的山海關守軍會弄什麽幺蛾子,倘若山海關的清軍真敢出來,那麽復漢軍也敢反手奪關。

“眼下的這一戰,倒有些寧錦大戰的意思了,看來清韃也是要拼命了。”

寧祖毅微微一笑,在他的千裏鏡的視野裏,可以看出清軍士兵正在做戰前的準備,士氣似乎也比較蓬勃,有幾隊騎兵一直在雙方陣線呼嘯而過,不過他們想來也知道復漢軍火器的威力,倒也不敢做的太過。

閆之宜輕輕點了點頭,從盛京方向會過來清軍援兵,原本就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過就跟寧祖毅說的一樣,這一戰對於清廷的關鍵程度只怕不亞於當年的寧錦之戰。

只是現在的清軍不是當年的清軍,眼下的復漢軍也不是當年的明軍。

“看目前的架勢,只怕盛京方向的清軍都趕到了,至於黑龍江和吉林應該還有一部分清軍,只不過由於時間的問題,恐怕來不及到。”

“只要咱們打好這一仗,關內的八旗就算是徹底進籠子裏了……等到將來徹底肅清關內清軍,到時候咱們就能出關犁庭掃穴,徹底斬除後患。”

寧祖毅手裏舉著千裏鏡,臉上帶著幾分微笑,他就不信關外八旗還能再湊出這麽一支精銳來……

參謀長閆之宜搖了搖頭,輕聲道:“根據軍情處的情報,清廷之前發布的出關墾荒令,實行的時間太短,關外還養不活太多的人,而且主要的耕地都集中在遼西走廊還有盛京一帶,咱們控制這裏,等於是控制了他們的生命線。”

這倒是一個大實話,實際上清軍不得不過來跟復漢軍打,因為實在沒了辦法,眼下關外的幾十萬八旗婦孺老幼,都是一張張吃飯的嘴,如果沒了關內和寧錦地區的糧食,到時候只怕餓都能餓死一大堆人。

除了一部分的生女真還能在關外的老林子捕獵,其他的八旗早就不靠漁獵為生了,特別是像現在這樣的冬季,很多人都是靠著僅剩不多的存糧在過日子。

可以說,對於眼下的清軍而言,這是他們不得不打的一仗。

閆之宜又看了看那些在遠處的馬隊,特別是他們麾下的馬都是關外的好馬,只能輕聲嘆息道:“可惜咱們唯一的那麽一支寶貝疙瘩沒跟過來,要不然倒可以跟他們硬碰硬一下,咱們那些馬可比這些強多了。”

寧祖毅瞥了一眼閆之宜,沒好氣道:“咱們這邊才不到三千馬隊,可是陛下那邊要面對的是五萬滿蒙馬隊精銳,再說了,等到將來馬場裏的存欄量上升了,自然也就不用愁馬匹問題了。”

“至於眼下嘛,清軍的兩三千馬隊,成不了大氣候。”

……

對於清軍而言,他們可不會認為馬隊成不了氣候,實際上在這一戰中,盛京將軍伊裏布最為看重的就是這兩千七百多人的馬隊,甚至認為是這一戰的真正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