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2/3頁)

說到了這裏,眾人自然都能明白寧渝的意思,可是寧忠景、崔萬采等人卻多多少少有些憂慮,他們所擔心的地方不是其他,而是這背後所涉及到的理念上的沖突,即這種宣傳方式本質上是在發動民眾,盡管很好用,可是也是一把雙刃劍。

因此無論是報紙、戲劇乃至於小說,本質上都是在開啟民智的過程,只有百姓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會從這裏面得到感動乃至於其他的情緒,問題是這種想法不一定是完全利於朝廷的,若是將來被有心人所利用該怎麽辦?

當寧渝聽完了寧忠景等人所表達的憂慮之後,心裏並沒有太多的奇怪,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這個時代的最大矛盾沖突點,沒有之一。

嚴格來說,自從火槍問世以來,戰爭的形態就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等到了火槍技術逐漸成熟之後,傳統的戰爭模式也就被徹底顛覆,從而也使得戰爭中的關鍵因素發生了變化。

在古典戰爭當中,大家通常都會踐行精兵戰略,真正一線作戰軍隊的數量始終都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準,這個時候軍隊的質量大於數量,只需要一部分精英就足夠引領一場大戰的勝利,因此像關隴貴族集團、蒙古貴族集團以及八旗軍事集團等等,都曾經成功取得了天下。

可是等到了火槍時代之後,戰爭變成了排隊槍斃,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夠訓練出一批能上戰場的士兵,而那些縱使訓練了十年二十年的武士,在火槍面前也只能變成一堆爛肉,數量的決定影響力得到了大大加強。

就好比寧渝之前所說,到了這個時候,戰爭已經變成了一道數學題,計算人數以及火力,從而便能得到戰爭的結果——這話當然有幾分開玩笑的成分,可是也反映出了一點,火器時代的戰爭,從少數的精兵到大規模普通士兵的演變,是必然的事實。

至於復漢軍之所以能屢屢以少勝多,完全是因為復漢軍在用新式軍隊吊打清廷的舊式軍隊了,如果將敵人換成英軍或者是俄軍,那麽就不會贏得那麽簡單,到時候數量就會成為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因此,當人成為了戰爭的決定因素的時候,自然也就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拿起槍走向戰場,以目前各大國的人口來說,拿槍的人在理論上是足夠的,可是如何才能動員他們,才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只是單純的封官加爵,其實並不夠,因為打仗是會死人的,光希望用軍功來獲取財富地位的人並不多,還需要將那些不願意進軍隊的人,變成能夠拿起武器的士兵,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

對於這個問題,現在的西方各國都已經開始思考,因為傳統的方式都已經逐漸失去了作用,想要動員人民來打仗,就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而這個東西被普魯士人找到了,那就是教育,通過教育的方式,讓國民擁有主人翁的意識,讓他們會自願拿槍戰鬥。

寧渝心裏知道,眼下的寧楚還不能進行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那麽反過來利用報刊、戲劇、小說等等,也可以在悄無聲息中去引導百姓,這也是寧渝一直以來的目的。

“朕過去曾良思甚多,深以為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清廷之衰落,自然也逃不過這個道理。”

聽到寧渝這麽說,眾臣無不點頭應是,畢竟清廷是以八旗入關而得天下,在任用漢人上始終都有幾分保留,對漢人是既用且防,這在無形當中也就有很大的一塊短板。

畢竟天下人可不是瞎子,過去只有你愛新覺羅一家官鋪子,那為了當個官,委曲求全也就罷了,可是等到寧楚起事以來,天下人便多了一個選擇,開始觀望起來,等到寧楚一統南方之後,這清廷其他的漢臣可就開始嘀咕,人人都在考慮後路了。

官場如此,民間更是如此。

見到眾人點頭應是,寧渝隨後便拋出了自己的想法,“於我寧楚而言,要拉攏的也不僅僅是這天下的士紳地主,還有無數老百姓,因此報刊得讓百姓能看懂,戲劇也要百姓能看明白,他們才會心向朝廷。”

“這件事教育部一定要協調好,在戰前好歹也要排出個七八個戲來,簡單一點就行,主要內容就放在咱們之前打的那些仗,還有對北伐等,內容一定要審核好!”

“臣遵命。”

教育部尚書寧忠權沉聲道,心裏卻已經開始盤算著,這新的本子找誰來寫呢?

……

四月下旬,寧渝帶著內閣次輔寧忠景、樞密院副使寧祖毅,已經群臣數十人,在禁衛師的第一團的護衛下,沿著長江水路朝著武昌出發,這一次巡視將會是北伐之前的最後一次巡視,其目的自然便是位於武昌、漢陽等地的軍工廠。

現如今的武昌、漢陽二城,已經徹底成為了寧楚所有軍備的生產地,擁有槍炮廠、火藥廠、手榴彈廠、火箭彈廠等等大小生產廠十余家,每日裏都會有海量的資源流進這些廠房當中,並且還有大量的成品武器被運出分發至各部隊,光是為了這些廠所服務的所有工人,都多達三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