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2/3頁)

聽到松平綱吉這般說,薛國允並沒有絲毫的詫異,因為在目前的外交部掌握的資料當中,日本雖然在表面上還算和平,可是危機已經深藏於水面之下,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原本這一切會很早就爆發出來,可是對於日本來說,目前進行的享保改革使其強行續命,但是也帶來了很多的副作用,矛盾雖然暫時被壓了下來,可是遲早有一天會徹底爆發。

如果是寧渝在這裏,那麽他一定會指出一點來,那就是享保改革本質上是在走反方向的道路,因為目前日本的矛盾關鍵不在於農民,而是在於城市中小工商業主以及武士,反映的其實是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關鍵節點沖突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的封建主是通過向農民征收實物貢租維持財政,而像商品經濟發展的成果,比如商業性農業發展創造出的剩余部分,以農業為基礎,礦、工及其它諸產業的生產成果,是不能被肆意剝奪的,這一點其實很像明末時期的財政困境——那就是農民的稅收已經無力支撐這個帝國,可是工商行業卻處於長期的低稅規模。

大明最終到滅亡的時候,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如今的清廷在這個問題上,也只是延緩了它的爆炸事件,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嚴格來說,只有眼下的寧楚是處於正確解決的道路上,那就是扶持工商業,並課以重稅,以此減輕農民的負擔。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幕府進行享保改革,本質上是進行立足於“農本主義”的政治與經濟改革,鞏固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統治,簡直就是不折不扣的反動道路。

在歷史上,沿著這條道路一路狂奔的日本幕府,在遭遇了黑船事件後,便再也沒辦法維持眼下的這種小農經濟模式,幕府也就徹底爆炸,為明治維新添加了一大把柴火。

薛觀允雖然明白日本問題之所在,但是他可不會直接說出來,而是低聲道:“松平君的看法倒是與我朝陛下頗為類似,如今是一個大時代,只著力於國內是不行的,必須要放眼更大的世界。”

聽到薛國允話語裏似乎意有所指,松平綱吉便忍不住問道:“將軍大人派我來到南京,便是為了尋求解決之道,天朝在這一方面已經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值得幕府去學習。”

薛國允表面上雲淡風輕,心裏卻是搖了搖頭,這唐僧想要求得真經,還得走十萬八千裏路呢,眼下的日本就想一步登天,也實在想的太好了一些……

不過既然誘餌已經拋出來了,薛國允自然也會進一步解釋道:“松平君,眼下的問題並不只是在於日本國內,實際上僅僅只是通過調理內政,根本沒辦法解決日本眼下的危機,也沒辦法讓德川幕府永遠存在下去。”

“薛大人的意思是?重歸天朝朝貢貿易體系?”

松平綱吉眼裏閃過一絲火熱,這正是他以為能夠救日本的方子,若是能夠達成這一目標,怕是將軍大人也會開心不已吧。

薛國允卻是搖了搖頭,“不不不,既然松平君上一次來的時候,就被陛下否定了此議,如今怎麽可能會輕易改變?朝貢貿易是不可能的,但是對等原則的自由貿易是可行的。”

自由貿易?開什麽玩笑?

松平綱吉都差點跳了起來,可以說若是日本實行自由貿易,那麽幕府的崩潰就在明天,不,今天晚上,那些武士老爺們就會團結起來把德川家送上天。

實際上早在江戶初期,德川家康一直都奉行和平通商外交,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但是,並沒有持續多久後,日本幕府不得不再次頒布了“鎖國令”,從此之後,日本只同中國以及荷蘭進行有限的貿易。

鎖國令的由來有很復雜的原因,首先是在安土桃山時代,有不少基督教的傳教士來航日本並且在日本傳教,對日本幕府統治產生了嚴重威脅,逼迫江戶幕府不得不頒布了“禁教令”,以致於在九州爆發了島原之亂,進一步促進了“鎖國令”的產生。

其次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長期的對外貿易,導致日本金銀飛速流出,嚴重危害到了幕府的統治,因此為了管控金銀流出,幕府也不得不頒布“鎖國令”。

說起來,日本幕府的貨幣政策也一直都是金銀本位,還發行過相關的金幣,但是由於日本長期缺乏銀子的緣故,並沒有像中國這般積攢下了海量的白銀儲備,也就使得日本國內的金銀比值嚴重失調。

目前日本的金銀比價大概在一比五到一比六之前,而中國目前的金銀比價在一比十二左右,與西方國家的比值差不了太多。因此這樣一來,如果不調整金銀比價,那麽日本對外貿易就會持續不斷流出黃金,而一旦缺乏黃金之後,整個日本的經濟都會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