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2/3頁)

像縣令、縣丞、主簿以及典史通常都是命官,也就是經常而除了以上四位以外,還會有一些像驛丞、訓導、教諭、倉大吏這樣的微末小官,一般都是一人。而這些人基本上就是一個縣裏能夠擁有的官員人數,通常不超過十人。

當然,光靠這麽幾個人想要管理十幾萬人的大縣,自然是不可能的,剩下還有大量的吏民可供驅使,像書辦、衙役、捕快以及獄卒等,通常一個縣裏也有個幾十號甚至上百號人,幫助縣太爺管理。

像光是書辦,在一個縣裏通常有就幾十人,而且跟六部的配置一樣,也是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為首書辦被稱為經承。可是,這些人在朝廷裏是不記名的,在朝廷裏也是沒有備案的,當然也沒有工資只有所謂的津貼,而這些人通常便依靠辦事來收取好處費用,另外書辦通常都是世襲的,也不能參加科考,因此導致這個群體幾乎是固定化,外人無法插手。

這種制度的形成,也就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現象發生,那就是皇權幾乎不下縣,整個縣裏的事物,基本上都被當地的大族給壟斷了,所有的辦事人員幾乎都是當地的豪紳大族,就連沒有造反前的寧家,在孝感縣也是這般一手遮天。

這些人的存在,就連正牌子的縣令都會束手,因為他們的話可比縣令的話管用多了,如果沒有地方士紳的配合,這個官是決計難以當下去的。寧渝依靠宗族起家,自然知道宗族豪紳在地方上是什麽樣的處境,因此他心裏非常忌憚。

對於寧渝而言,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基層給架空,因此他便打算從根基上插手,直接改變縣級的架構,將縣級的官員隊伍進行了擴大,把原來的所謂吏員,都納入到了組織部的管理範疇,設立了相關的垂直管理部門,比如財政局、警察局、城市管理局等等,以便於加強基層政府的管理能力。

寧渝的想法便是通過充實基層的文官力量,加上基層的退伍軍人,從而實現更加高效廉潔的治理效果,將地方從此納入到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問題又來了,像這麽規劃,寧楚雖然規劃到了不到四百個縣,但是官吏的人數卻比之前暴增了三倍以上,而朝廷花在這些官員身上的銀子,同樣也暴增了許多。

在寧渝的心裏,掌控基層不僅僅有利於國家的統治,而且其本身也能增加開辟財政歲入,將原先一些看不到的錢和收不上來的錢,給收進國庫當中,再加上南方七省都屬於比較富裕的省份,因此朝廷在承擔這筆費用的時候,也還算撐得住,壓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大。

對於寧渝而言,充實地方的另一方面,就是加強都察院的監察職能,將都察院給下沉到縣一級別,設立縣都察院,專門負責相關的監察工作,特別是為了保障縣都察院的職責,他們將不對同級縣令負責,而是直接向府都察院匯報,實現垂直管理。

當然了,這一套組織架構在確定完畢後,並不是立馬施行,畢竟相關的官員缺口還很大,只有等到新政教育落實後,到時候才能提供充足的官員。

“諸位愛卿,大冶乃我寧楚根基質地,每年這裏出產的鐵礦,能夠變成農家手中的犁和鐮刀,能夠變成戰士們手中的火槍和長刀,因此有了大冶,寧楚才有未來。”

寧渝望著面前的官員,道:“大冶縣令何在?”

“臣大冶縣令和文君見過陛下!”

一名年輕的官員從人群當中擠過來,他微微低著頭,說話也是沉穩有力,可是臉上的激動之色卻溢於言表。

在目前寧楚的官制當中,現如今的縣令在品級上提高了許多,為正六品官職,但是在實際權力上,比起過往是要小很多的,其中像判案權力是完全被劃歸了大理寺系統中,而監察權力更是被都察院給完全剝奪了,這樣便只剩下了行政權。

而大冶縣作為復漢軍的關鍵要地,品級相對於尋常的縣更高一些,因此大冶縣令和文君是朝廷裏的正五品官員,在如今這個年紀裏也算是年少有為了。

寧渝望著面前這個年輕人,輕輕點點頭,“和文君,你是朕從諸多學子中親自揀拔的,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期望,大冶縣在你的手裏,要更加興盛才行。”

和文君跪在了地上,“臣絕不會辜負陛下的厚望,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寧渝在大冶縣並沒有待太久的時間,他在一天後便離開了大冶,前往了漢陽,並且親自去巡視了漢陽槍炮廠和漢陽鐵廠,對於漢陽如今的變化他也是看在了眼裏,心裏也多了幾分興奮。

原先漢陽槍炮廠的第一期工程已經完全結束,經過了一年半的建設之後,當初所制定的生產能力已經完全得以實現,而且對於新武器的研發也處於高速的發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今的漢陽槍炮廠堪稱世界第一大兵工廠,其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