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2/3頁)

可是比這出戲更難理解的是,張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在他當官期間,一切花銷包括米麥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運來,操守甚至被康熙評為天下第一,如今也做到了戶部尚書的高位上,可以說清廷對他實在不薄,又如何會跟寧渝做這樣的買賣?

說起來,清廷雖然把利益都攏到自家八旗手裏,可是這面子上的功夫也是要顧忌一二的,因此自從康熙年間開始,滿清朝廷就開始有計劃“重用”漢人,特別是那些清譽滿天下的漢人名臣,更是清廷的重中之重,像之前的清官於成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甚至都做到了兩江總督的高位上。

至於其他的什麽大學士、部閣大臣還是上書房總師傅,也不乏漢人的身影,以此來彰顯清廷對於漢人的重視,滿漢一家,主奴一體,問題是這一套雖然大家心裏都清楚,可是漢臣們也樂意吃,為清廷效勞也是一樁劃算買賣。

問題是,那畢竟是過往了,如今隨著復漢軍的崛起再加上雍正的上台,漢臣的日子便一日不比一日好過了,因此大家夥可不會就這麽稀裏糊塗的去死,前有孫文成等輩,後面有一個張伯行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了,這年頭做名臣,那都是要講究體面的,一身正氣和兩袖清風都得有,可是學會算計也是不能少的,否則真要是一頭栽到底,這曹家和施家也就成了天下漢奸的榜樣了。

“張伯行雖然是清官,是忠臣,是良臣,可是他如今也是七十多歲了,有一大家子還得養活……若真的跟著清廷一路頑抗到底,等到哪一天我復漢軍進了京城,再想反悔也是沒了法子的……”

寧渝臉上掛著一絲冷笑,“張伯行想做名臣,還想做忠臣,朕就給了他一個這樣的機會,不光給他子孫後代許了公侯之位,到時候還放他回京城,讓他做雍正皇帝的禮樂名臣。”

張伯行既能保住名聲,又能保住後代的前程,自然不會拒絕寧渝的好意,順水推舟之下,也就徹底將心裏的那點顧忌給拋之腦後了。

崔萬采心裏一凜,當初張伯行在就任戶部尚書一職時,雍正還專門給他賜了一塊所謂的“禮樂名臣”匾額,以彰顯其氣節與操守,只是這禮樂名臣轉頭就給寧楚暗送秋波,還暗中協助寧渝做下這番偷天換日之事,卻是令人佩服之至了。

“恕齋先生這番回到京師也好,將來也可以給我大軍做一內應,想必能夠得到不少的機密。”

崔萬采點點頭,心裏頭雖然很開心,可是卻止不住地厭惡之情。

在刺殺一案爆發後,禁衛師的官兵很快便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包圍了清廷驛館,將那些黑衣人的屍體拋了出來,那些人留著的發辮毫無疑問地告訴了所有人,清廷在這一場刺殺背後,所扮演的角色。

除了身在局中的張伯行以外,清廷驛館眾人都以為是自家事情已經敗了,就連允祥臉上也是一片青灰之色,這件事雖說是張伯行的主意,可是拿主意的還是他自己,這裏面的首尾幹系,怎麽也擺脫不了。

張伯行這個時候反倒是故作驚訝狀,怒斥道:“這些人與我等未有絲毫關系,我驛館來者多少人,如今依然是多少人,如今會參與此等險惡的密謀暗殺?”

只是他這番話自然也是極為無力的,在場中人也不會相信他的這番拙劣的表演,畢竟那些黑衣人的屍體可是隱藏不住的。

“罷了,罷了,這番事情皆由本王而起,請縛本王去見陛下吧。”

令所有人甚至是寧渝都沒想到的一幕發生了,允祥在這種情況下居然自承罪過,說好聽點叫做光明磊落,可是說難聽點簡直就是自尋死路。只有熟悉允祥稟性的張伯行清楚,允祥在這一方面確確實實十分光明正大。

不少人望著允祥的眼神裏,都帶著幾分憐憫,此人怕是離死路也是不遠了。

等到允祥被押到奉天殿時,在場的除了大楚文武百官以外,薛觀與黃殿也都已經在場等候多時,只是黃殿望著允祥的眼神裏,卻是帶著幾分殺意。而薛觀則是處於深思的狀態,他還是有些不太能理解,特別是不能理解寧渝的做法。

根據薛觀之前的推斷,眼下寧楚跟清廷和談是到了一個關鍵時候,否則也不會將與他們二方的合作擱置下來,這其中是有些地方存在著貓膩,可是就在和談未成之時,允祥居然指使人悍然刺殺使團,不過這一做法倒符合允祥為人,也就不再多說,只是寧渝如今又是一副公開處理的樣子,難不成真的要徹底跟清廷勢不兩立?

就在薛觀胡思亂想的功夫,允祥便一五一十將謀刺一事給說了出去,特別是他為了攬責,還將刺殺一事歸在了自家的頭上,心裏其實也很篤定,寧渝不會殺他。